乌克兰士兵啥时候能离开战场,回家抱老婆孩子? 总统泽连斯基最近撂下狠话了,想复员? 只有一个条件,彻底打败俄罗斯。
就在这两天,面对忧心忡忡的议员追问,这位战时总统给出了不留任何幻想空间的答案。 前线打得胶着,俄军实力依然强大,乌军兵源全靠“抓壮丁”硬撑。 这话翻译过来,几乎就等于告诉前线士兵,别做梦了,你们这辈子可能都回不了家。
而戳心的是,哪怕士兵战死沙场,家属都可能等不回一具确认身份的遗体,官方一句“失踪”就能打发了。 当官的子弟们呢? 人家早就把家安到了英美,稳稳当当躲过了战火。 这场“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豪赌,真就成了普通乌克兰平民的“必死局”?
在乌克兰首都基辅一场气氛紧张的政府会议上,一位乌克兰议员向总统泽连斯基抛出了一个困扰无数前线士兵和后方家庭的核心问题,我们的士兵,到底什么时候能复员回家?
泽连斯基的回答斩钉截铁,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只有在我们打败俄罗斯之后,士兵们才能复员回家。 这句话通过今日俄罗斯等媒体迅速传播,像一盆冰水浇在了苦苦期盼轮换或归家的乌克兰士兵及其家属头上。
泽连斯基口中的“打败俄罗斯”,在目前战场上正变得越来越像一个遥不可及的幻影。 尽管西方国家仍在提供援助,从炮弹到防空系统、甚至是一些先进的主战坦克,但乌军依然处于整体劣势。
俄军利用人海战术和炮火优势,不断在多条战线上发动攻势,消耗着乌克兰所剩无几的精锐部队和有生力量。泽连斯基设定的这个归家先决条件,无形中给所有现役士兵的服役期判了“无限期延长”。
前线巨大的消耗速度,远远超过了后方补充的速度。 “抓壮丁”早已不是秘密,而是乌克兰当前维系战争机器的唯一手段。 为了填补战壕,乌克兰当局不断拉低征兵年龄下限,反复压缩可以免于服役的行业和职业类别,将征兵办公室的权力放大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对于深陷泥潭的前线士兵而言,泽连斯基的命令无疑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高强度的战斗、匮乏的轮换机会、严重短缺的休整时间,早已让士兵们身心俱疲。 他们每天都在枪林弹雨和炮火硝烟中挣扎求生。
去年由第三方机构进行的分析显示,在最激烈的东线某些区域,新兵的平均预期存活时间曾一度低至令人绝望的个位数小时。
泽连斯基“唯有胜利方可归家”的宣言,彻底掐灭了士兵对和平、轮休甚至短期假期的所有期待。 战争何时结束? 胜利如何定义? 归家在何日? 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当前的战局下,变得一片漆黑。
士兵们即便不幸战死,其亲属想迎回亲人遗骸也困难重重。 过去在阵亡士兵遗体交换中,乌克兰政府曾多次被指拒绝接收被俄方交还的部分士兵遗骸,或者拖延确认他们的身份。
战争被宣称为“全国抗敌”,然而在风险分配上却呈现出刺眼的鸿沟。 扛起枪、顶在最前面承担俄军炮火的,几乎清一色是被抓来的平民壮丁,他们往往是家中唯一的成年男性,或是某个工厂里熟练但无特殊背景的工人。
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乌克兰高官及其亲属则享受着事实上的“豁免权”。这种“权贵子弟不用上战场,平民儿子送死别想家”的现象,在乌克兰社会底层引发了巨大的愤懑与质疑。
作为乌克兰抗俄最大支柱的西方援助,在2025年也呈现出复杂且令人担忧的态势。 首先,援助的稳定性大打折扣。 北约内部开始出现明显的“援助疲劳症”和立场分歧。
就在上个月,一个欧洲关键国家的新政府出于国内财政压力,宣布大幅削减对乌军事援助规模;美国国会一个至关重要的拨款法案因两党争执而被暂时搁置,引发了基辅对军火供应链可能断裂的恐慌。
其次,承诺送达的高价值装备,无论是F-16战机、新型坦克还是先进火炮系统,其交付数量和速度都远未达到预期,拖延问题日益突出。 前线部队多次报告,他们急需的弹药正以“滴灌”而非“洪流”的方式补充。
而关键的是,西方国家对战争目标的公开表述,与泽连斯基所要求的“彻底打败俄罗斯”存在着微妙但根本性的差异。
在2025年召开的G7峰会和北约首脑会议公报中,西方领导人强调的目标更侧重于“保障乌克兰主权”、“实现基于联合国宪章的公正持久和平”,并支持乌克兰“在战场上取得优势地位以便在谈判桌上达成目标”。
美军高级将领近期对国会的简报也指出,俄乌军力对比的现实“无法被任何可预见规模的西方援助迅速逆转”。 这些表态潜台词清晰,西方虽然持续支持乌克兰自卫,但并不认为完全靠武力“打败”庞大的俄罗斯在近期是现实可行的目标。
这种目标上的错位带来了致命影响,乌克兰士兵被要求为一个短期内难以企及的绝对胜利付出生命,但支撑他们实现这个目标所需的资源上限,实际上正被其最重要的盟友(西方)以一种更务实、更有限度的战略所框定。
西方愿意提供的支援,可能足以维持乌克兰防御,支撑其在谈判桌上争取更好的条件,但还远远没达到能让乌军“反推莫斯科”的水平。
战场高烈度的血腥消耗、永无休止的服役期、补充兵员质量的持续劣化、以及后方亲属对命运的无助感,正迅速瓦解乌军士气的根基。 前线部队流传着大量士兵消极避战的匿名报道。
而严重的是,“开小差”现象在多个战区呈上升趋势。 乌克兰的人力资源,这个国家长久发展的根基,正因这场战争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枯竭。
撇开战场上巨大的伤亡数字不说,战争爆发至今,已有超过千万乌克兰人被迫逃离家园沦为难民,这个数字仍在缓慢增长。 适龄人口持续、大规模的外流已经成为一种“沉默的抗议”。
前线兵员的平均年龄越来越低,补充士兵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越来越差,训练时间越来越短。 而最核心的问题依然无解,泽连斯基“只有胜利才能回家”的命令,把每一个士兵都钉死在了战争的车轮之下。
回家之路,被总统亲手关闭了大门,而这扇门后面,是无数乌克兰家庭支离破碎的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