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平时过日子,不管是在单位上班还是跟朋友聚会,总会遇到这么一种情况:大家伙儿本来聊得好好的,气氛也挺融洽,结果有个人一开口,一句话就能让空气瞬间结冰,所有人都不知道该怎么接话了。
这种尴尬,相信很多人都体会过。
最近热播的综艺节目《五十公里桃花坞5》里,主持人朱丹就又一次给大伙儿生动地展示了什么叫“一句话把天聊死”。
这回她差点就挑起了宁静和仁科之间的矛盾,让本来就有点紧张的团队气氛变得更加微妙。
这事儿得从节目里一个叫“哥哥姐姐好嗓门”的音乐活动说起。
节目里的十五位嘉宾分成了三个组,准备搞个小型的音乐表演。
其中,仁科、宁静、朱丹、李雪琴还有闫佩伦被分在了一组。
大家都知道,仁科是“五条人”乐队的,搞音乐是他的老本行,而且他这个人脑子里总有很多稀奇古怪又特别有创意的想法。
所以一上来,他就成了这个组的“总导演”,希望能拿出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舞台作品。
问题就出在这儿。
仁科对待音乐那股子认真劲儿是没得说的,他追求的是艺术效果,想把这个活动办得跟个小型演唱会似的。
可节目组给的排练时间非常有限,他的很多想法虽然听着很酷,但操作起来特别费时间,短时间内根本实现不了。
于是,他们小组的讨论就陷入了一个怪圈:仁科兴致勃勃地提出一个又一个方案,大家听完觉得不错,但一琢磨,发现时间不够,只好放弃,然后又回到原点。
这么来来回回,真正用来排练唱歌的时间就被占用了不少。
这时候,组里的宁静就表现出了一些焦虑。
她在旁边坐着,表情有点严肃,身体也绷得紧紧的。
有些观众可能看到这里会觉得,是不是宁静不耐烦了,嫌仁科太能折腾,耽误事儿了?
要是这么想,那可就误会宁静了。
熟悉宁静的人都知道,她这个人虽然看着大大咧咧,但对待工作,尤其是舞台表演,是出了名的“拼命三娘”。
她不是怕吃苦,也不是烦仁科认真,恰恰相反,她是因为仁科太认真,把标准提得太高,让她自己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
这就好比一个平时对自己要求很高的学生,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老师还在不断地补充各种高难度的知识点,可最基础的还没复习完。
这个学生心里的紧张,不是怪老师讲得太多,而是怕自己准备不周全,最后考砸了,辜负了老师也对不起自己。
宁静当时就是这么个心态。
她不是在埋怨仁科,而是在跟自己较劲,担心这么短的时间里,自己达不到仁科设想的那种高标准,怕自己表现不好拖累大家。
这种紧张甚至都引起了她的生理反应,胃开始不舒服。
其实仁科也察觉到了气氛不对,还很体贴地问宁-静是不是累了,想关心一下她。
眼看着两个人就要进行一次有效的沟通,把心结打开了,朱丹却在这时候插了一句话。
她对着看起来很焦虑的宁静说:“现在仁科已经很简单了,你试试在汪峰那一组。”
这句话一说出口,整个场面的性质就全变了。
本来是团队内部关于创作效率和个人压力的磨合,被朱丹这么一搅和,味道全不对了。
咱们来仔细分析一下,朱丹这句话到底错在了哪里。
首先,她完全没看懂宁静焦虑的根源。
她简单粗暴地把宁静的自我施压和对舞台的敬畏心,解读成了“嫌弃仁科要求高,不能吃苦”。
这对于一个像宁静这样好强又敬业的艺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误解和冒犯。
等于是在说:“你就知足吧,这都不算啥,你就是娇气。”这让宁静心里能舒服吗?
其次,她这句话也把仁科放在了一个特别尴尬的位置上。
仁科是为了整个团队的荣誉在绞尽脑汁,朱丹却把他形容成了一个“麻烦的源头”,还需要跟另一个“更麻烦”的汪峰来做对比。
这让仁科听了心里是什么滋味?
他的一腔热情和努力,好像在别人眼里成了惹人烦的事情。
果不其然,在这之后,仁科明显有点泄气了,主动把自己很多有意思的想法都给否决了,整个人的创作热情都受到了打击。
最不应该的是,她还把根本不在场的汪峰给拉了进来当靶子。
汪峰对音乐要求严格,那是圈内公认的专业态度。
但在朱丹的这句话里,“汪峰那一组”听起来就像是个受苦受难的地方。
在背后这么议论别人,拿别人的专业精神当成一个反面例子来讲,不仅显得自己说话没水平,也让被比较的双方都感到不自在。
可以说,朱丹这一句话,轻轻松松地就可能得罪了宁静、仁科和汪峰三个人,实在是让人佩服她制造尴尬的能力。
好在,这个组里还有明白人。
宁静的反应非常快,也很有智慧。
她没有顺着朱丹的话去辩解自己是不是嫌麻烦,而是直接回了一句:“到了汪峰组,也得听他的话啊。”这句话说得特别好,既表明了自己尊重专业、服从团队安排的态度,也一下子就把朱丹那个无聊的比较给堵了回去。
然后她马上又跟仁科解释,说这个表演大家开心就好,意思是让他别有那么大压力。
旁边的李雪琴更是个人精,她全程看着,没多说话,但在感觉到气氛僵到极点,仁科也因为内疚而不知所措的时候,她非常适时地说了一句:“可以,大家都休息吧。”这句话看似平常,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它给了所有人一个台阶下,让大家能从这个尴尬的对话里暂时抽身,缓和一下情绪。
一场眼看就要爆发的矛盾,就这样被宁静和李雪琴联手给化解于无形了。
回过头来看整件事,朱丹的问题其实不是坏,而是一种在社交中非常致命的“想当然”和缺乏共情能力。
她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主持人,本该是调节气氛、促进沟通的角色,却总是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去发言,结果屡屡成为矛盾的导火索。
在与人交往中,尤其是在一个团队里,开口说话前先想一想,多观察一下,试着去理解别人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而不是只看表面现象就急着下结论,这或许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一课。
有时候,会说话不是指能说多少漂亮话,而是懂得在什么时候该说什么,什么时候该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