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自古以来便是中国领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占地约3.6万平方公里,拥有2358万人口。这里物产丰饶,资源丰富,被誉为“宝岛”。尽管台湾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却屡遭不幸,多次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
南宋时期,朝廷正式设立澎湖,并将其纳入我国版图,划归福建省泉州府管辖。进入元明两代,澎湖设有巡检司以管辖台湾地区。至1624年,台湾不幸落入荷兰人之手。然而,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光复了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然而,1895年,面对战败的结局,清政府无奈将台湾割让于日本。战火平息后,台湾重返祖国怀抱。1949年,蒋介石退守台湾岛,自此,海峡两岸同胞分隔两翼,亲人骨肉无法团聚。民众热切期盼,终有一天能够实现和平统一。
昔日蒋介石为何能得高人指引,选择台湾作为退路?究竟是谁在蒋介石撤退至台湾之前,向毛泽东主席提议先集中兵力攻占台湾和海南?又是何故使得收复台湾的计划功败垂成?
国民党败局已定,蒋介石将何去何从?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进入1949年,国民党政府的统治根基动摇,岌岌可危。蒋介石一方面在长江沿线与共产党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另一方面,他也在紧张地筹划着撤退的策略。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共同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召解放军勇往直前,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境内所有敢于顽抗的国民党反动势力,以期解放全中国民众,捍卫我国领土主权的独立与完整。
仅仅两天之隔,中国人民解放军便攻占了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至此,众人皆已心知肚明,国民党政府与蒋介石的覆灭,不过是迟早之事。
长江沿岸的防线,经久未被动摇,然终在解放军的猛烈攻势下瞬间溃散,此景令蒋介石心灰意冷,深知败局已定,唯有退守一途。蒋介石目前面临的三条道路分别是:西南地区、海南岛以及台湾。
高人指引,蒋决退台。
何处能成为我最终的归宿?蒋介石夜不能寐。正当他犹豫不决之际,一位神秘智者悄然现身于他面前。此人建议蒋介石退守台湾。
这位人物的登场,彻底改写了蒋介石的命途,亦重塑了中国的历史轨迹。时至今日,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已过去七十二年,台湾依旧孤立于海外,未能重返祖国的温暖怀抱。这个人叫张其昀。
张其昀或许鲜为人知,他在历史长河中并未留下显赫的名声,然而,他却堪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奠基者,深谙地理与历史的奥秘。
张其昀在南京中央大学授课之际,偶遇了蒋介石身旁的显赫重臣陈布雷。陈布雷被誉为蒋介石的得力谋士。“领袖的文胆”与“总裁的智囊”,历来被誉为“国民党之首席笔杆”。
陈布雷对张其昀的博学多才深感敬佩,遂将其引荐于蒋介石。蒋介石深信陈布雷的判断,因此对张其昀格外青睐。而真正令张其昀赢得蒋介石信任的,乃是他为蒋介石指点了退守台湾方能确保不败的战略方针,并对退守西南、海南的潜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南京解放之后,蒋介石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日夜辗转反侧,苦苦思索着未来的道路。他不禁回想起……1925年10月,正值担任黄埔军校校长及东征军总指挥之际,于惠州罗浮山酥醪观,与一位道长促膝夜话,直至天明,虔诚地求得了神明赐予的一签。
签上箴言:胜川败湾。当前局势之下,似乎印证了往昔那签箴言的预兆,或许应当退守台湾。
整夜独坐于办公室,他仍无法下定决心。晨曦微露之际,蒋介石步出办公室,呼吸新鲜空气,偶然邂逅受邀前来的张其昀,随即向他吐露了胸中的烦闷。
退守台湾为上策。
蒋介石听闻张其昀之言,心中不禁为之一震,此言恰如昔日所占卜之签,遂将张其昀引入密室,进行深入交谈。张其昀提出,退守西南实为末路之策,尽管该地东临长江三峡,南接横断山脉,北靠秦岭,地形险峻,易守难攻,在地理上看似固若金汤。
然而,西南地区与内地联系紧密,即便是长江这雄伟的自然屏障,亦难以抵挡解放军的雄壮气势。西南群山虽险峻,亦不足以阻挡其步伐。这一论点深得蒋介石的赞同,其感受尤为深切。
海南之地,实乃非明智之举。地处广东之邻,且琼州海峡之狭窄,使得渔船顺风而行,一日即可抵达。加之无险可守,退守海南,实乃不可取之策。
经过一番对比,不难发现退守台湾所带来的诸多益处与显著优势。台湾与大陆相隔的是那道宽广的台湾海峡,最宽处约达410公里,鉴于我国解放军海军的现有条件,此宽度尚不足以支持展开大规模的渡海作战。面对海峡,国民党方面亦深感其宽度之巨大。险地可攻退。
另外以国民党相对强大的空军和海军力量,根本不怕共产党渡海来攻。国民党可以在此养精蓄锐,待时机到来时再“反攻大陆”。
除却台湾海峡那道自然的屏障,张其昀向蒋介石逐一阐述退守宝岛台湾的五大显著优势:
首先,台湾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足以满足千万人群对农产品的需求。其次,日本在台湾遗留下的工业及交通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天然的基石。再者,台湾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对美国来说,它更是起到一个“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的作用,用以制衡苏联。
四是自国民政府自日本手中收回台湾以来,台湾原住民对国民党产生了深厚的归属感,这有利于其统治;五是相较于海南,台湾相对较为封闭,中共地下党在该地的活动寥寥无几,不像海南那样拥有琼崖纵队等共产党的地方武装力量。
张其昀以其逻辑之严密,彻底说服了蒋介石。经过数度深入交谈,蒋介石最终下定决心,选择退守台湾,并迅速展开了一系列周密的部署。他派遣了自己最信任的心腹陈诚先行赴台,负责主持当地的政务。
自此,蒋介石将超过200万军队及各类人才,包括科技、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专家,迁往台湾。同时,运走了92万两黄金、价值3000余万元的银元,以及超过8000万美元的外币,还有众多珍稀宝物和古董。凭借着这些士兵、财富和贵重物品,蒋介石稳固了台湾的政治局势与金融稳定,并对台湾的军心和民心实现了完全的控制。
在蒋介石撤退至台湾之前,谁向毛泽东主席提议先发制人,进攻台湾?
1948年岁末,正当大陆尚待全面解放,而台湾与海南仍遥隔海疆之际,共产党的忠实盟友,曾经——
我国大陆国民党统治区已近在咫尺,首要任务是集结精锐兵力,一举攻占台湾与海南,从而挫败美日可能图谋的海洋策略,将蒋介石困于瓮中,以应对国际局势的变动,彻底斩断其退路。随后,再逐步攻取大西南、大西北地区。
民国年间,日本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中国拥有三位半军事家。其中,位居榜首的当属那位杰出的军事家。保定军校校长蒋百里杨杰第二,小诸葛。白崇禧排名第三,曾任红军参谋长。红军大学校长的刘伯承元帅,因一目失明,被誉为半军事家。
杨杰,出身滇军,在完成日本陆军大学的学业后,荣任蒋介石的参谋长。他辅佐蒋介石,在军阀割据的混战中,助力蒋介石脱颖而出,赢得了关键的胜利。中原大战胜利之余,因与蒋介石在政治见解上存在分歧,遂退出中枢要职,转任陆军大学教育长一职。
他所撰写的《军事与国防》、《大军统帅学》、《国防新论》以及《战争要诀》,均为当时高级军官们不可或缺的必读著作,这充分显示了杨杰作为一名卓越的战略军事家所具备的深厚功底。
为加速我国解放进程,杨杰向毛主席进言,建议优先考虑解决台湾和海南问题,随后再着手四川、西藏及新疆的解放。毛主席对此建议深表关注,并最终亲自草拟了两份级别极高的绝密指令,即4A级绝密命令,针对解放台湾事宜,交予粟裕将军,令其牵头研究并推进台湾的解放工作。
依据当时的构想,凭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战斗力,预计仅需三个月时间,便能完成所有前期筹备工作,并一举实现解放台湾的目标。
接到命令后,粟裕迅速集结众多专业人士,深入研究东南沿海的水文气象数据以及作战环境,揭示出在当前我军空、海军装备水平下,渡海作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素以勇于冒险、擅长发动“神兵天降”战术著称的粟裕,此刻亦迟迟未能下定决心解放台湾,于是他向毛主席提出,建议将解放台湾的计划推迟至次年实施。
毛主席采纳了粟裕的提议,进而下令委派萧劲光与刘亚楼两位将军分别担任海军与空军司令一职,负责着手组建解放军的海、空军部队,旨在与粟裕协同作战,助力解放台湾。
1949年10月,解放军发动了对金门岛的攻势,当时三野第十兵团下辖的满编三个团,共计9086人,他们乘坐木船强行登陆金门岛。然而,由于后续援军未能及时抵达岛上,经过三天三夜的艰苦坚守,全体将士最终壮烈牺牲。
在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中,解放军未曾遭受过陆战场上成建制部队的损失,哪怕是一个团的规模。然而,在这场渡海战役中,却不幸损失了三个整团,海峡之险,简直难于登天。
此战过后,攻台总指挥“战神”粟裕忧心忡忡,数次更改攻台方案,毛泽东主席也深刻认识到渡海作战的残酷性,他亲笔致电各野战军:
10月27日,凌晨8时,电报传来令人悲痛的消息。贵部三个团英勇登陆金门岛,与敌军三个军展开了激烈的两天两夜战斗,然而后援不及,导致全体将士壮烈捐躯,令人深感痛心。经查,此次损失,乃解放战争以来最为惨重的一次......在此,除要求对此次行动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外,仍恳请激励士气,再接再厉,做好充分准备,实施周密部署,务必确保万无一失,方可再次发起攻击......
金门岛战役的败绩,不仅验证了张其昀力劝蒋介石退守台湾的远见,亦证实了杨杰提出的先夺取台湾、海南,继而解放西南、西北的战略构想。两位先贤均展现出非凡的战略洞察力。
受限于当时的物质条件,加之国际局势变幻莫测,朝鲜战争的阴影初露端倪,杨杰的战略构想未能付诸实践。然而,这一战略蓝图却令视台湾为退路之一的蒋介石心生仇恨与恐慌。为阻止杨杰前往北京参与开国大典,蒋介石派遣毛人凤在香港对杨杰实施暗杀。
朝鲜战争爆发,推迟解放台湾计划。
1950年五月,在毛主席与中央军委的坚定支持下,粟裕毅然决然,将进攻台湾的兵力扩充至十二个军,总计五十万人。然而,韩先楚将军不畏艰难险阻,竟然奇迹般地提前攻克了海南岛。国民党上将薛岳率领着仅余七万的残兵败将,被迫从海南岛撤退,逃往台湾。
为求自保,蒋介石将舟山群岛的十余万驻军悉数调往台湾,此举使得台湾的军队人数激增至四十万之众。面对此情势,粟裕无奈将登陆部队的规模从原先的四个军扩充至六个军,并筹备额外增派两至三个预备军。
对于毛主席而言,派遣数个军团的部队并非难事,即便增加至六个军团,亦在掌握之中。然而,核心问题在于缺乏足够的运输部队海船。目前所能动员的海船运力,尚不足满足首批登陆部队所需的一半。
面对日益演变的敌情,粟裕不得不再次调整攻台的时间表,以确保更为周全的准备。若战场在陆地上,台湾早已被我军收复。
正当粟裕磨砺兵锋,蓄势待发,意图一举收复台湾之时,一场更为严峻的危机悄然而至,严峻地考验着新中国以及毛主席等领导人的智慧和勇气。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始。
与此同时,为了在亚洲攫取利益,杜鲁门总统公然下令,派遣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以此阻止人民解放军对台湾的收复。此举无疑为蒋介石争取到了苟延残喘的机会。当蒋介石听闻此消息后,情绪失控,猛然起身,高呼“天父保佑”,以至于早餐洒落一身,他却浑然不觉。
金日成在朝鲜战争初期先是取得辉煌胜利,继而遭遇重大挫折。苏联方面不愿派遣军队与美国对抗,担心引发苏美之间的全面战争。在此关键时刻,斯大林和金日成均向毛主席寻求支持。是否出兵支援朝鲜,成为摆放在毛主席面前最为棘手的决策难题。
1950年7月6日,毛泽东主席对国防战略进行了精心调整,决定暂缓解放台湾的步伐,并成立了东北边防军。拟任命粟裕担任抗美援朝战争的统帅,全力支持北朝鲜。
不少高级将领在私下里曾议论,若是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果断采取破釜沉舟的策略,先行攻占台湾,或许台湾早已易主。然而,粟裕却回应道:“不可,金门之战的惨痛教训铭记在心,隔着浩瀚海域进行作战,非得有十足把握不可。”
未来的攻台之战,不仅需拥有数倍于敌的火力和数量上的压倒性优势,更要确保有充足的舰船,以保障第一、第二、乃至第三梯队的安全登陆。同时,我们还需熟悉潮汐、风向以及登陆点的选择。虽然我们在攻坚和野战方面经验丰富,但在跨海作战上却尚属新手。若数十万大军一旦登陆后遭遇敌人的反攻,便将陷入无路可退的绝境,全军覆没的风险将随之而来......”
身患重病的粟裕加紧投入工作,然而旧伤的复发令他的头痛愈发严重,最终导致他突然昏厥,整整休养了一年方才逐渐康复。这位曾担任攻台总指挥、朝鲜战争统帅候选人之一的“军神”,在人生旅途中留下了两段无法弥补的遗憾。
粟裕之子粟戎生曾回忆,在其父亲的书房中,始终悬挂着台湾的地图,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粟裕亦曾对他说:我国军队之所以沿用“解放军”这一称谓,而非“国防军”,其根本原因在于台湾地区尚未实现完全解放。
毛主席的卫士们如此回忆道:“自1953年起,主席便每年必至海滨,遥眺浩渺大海,感慨万千。”“必解放台湾。”
祖国统一是必然趋势。
我国始终未曾放弃对台湾的统一大业。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形势开始出现转机。1971年,联合国正式认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从而将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排除在联合国之外。
1972年,尼克松总统的中国之行,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长期隔离状态的终结。随后,在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开启了外交关系的新篇章。当天,全国人大常委会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正式提出旨在实现和平统一的重大政策方针,此举对国民党统治势力构成了沉重的打击。
至1992年,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在香港的会晤中达成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定地秉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和平统一步伐加快。
然而在“九二共识”此后,台湾省政坛屡次经历领导层的更替,绿营阵营实则已逐步摒弃了“九二共识”,走上了勾结外敌、妄图分裂国家的卑劣道路。
《望大陆》篇:愿将我魂魄安葬于巍峨高山之巅,以眺望我的故乡;故乡虽远,却永远难以忘怀。若将我安葬于高山之上,再望向我的大陆;大陆亦不可得见,唯有悲痛的泪水流淌。天空苍茫,原野辽阔,山巅之上,国家哀悼。
是被蒋介石带到台湾的政治家。、书法家在晚年,于右任挥笔创作了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诗篇,此作亦被称为《国殇》。这首诗,既是他深切怀念大陆故土的哀曲,亦是一首触动亿万炎黄子孙灵魂的千古绝唱。
于右任先生夙愿落叶归根,盼在有生之年得以实现,然终其一生,此愿未果,亦映照出众多台湾同胞心中深藏的归乡情愫。
国家决不允许“空心菜”此类居心叵测之辈,图谋分裂海峡两岸,使得原本血脉相连、情深似海的情感逐渐变得淡漠。
台湾始终属于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亦未曾放弃将宝岛台湾纳入统一的怀抱。海峡两岸的民众,亦共同期盼着祖国的早日统一。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收复台湾的步伐始终依照既定路线稳步推进,任何企图螳臂当车的阴谋诡计都无法阻挡这一历史潮流。台湾必然实现和平统一,“宝岛”必将重返祖国的温暖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