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给过去十年席卷中产阶层的“润学”来一次彻底的祛魅。
这本质上不是一个关于身份、国家或梦想的宏大叙事,而是一场以家庭为单位的、极其朴素的资产配置和风险对冲行为。
只不过,标的物不是股票或房子,而是活生生的人。
十年前,一个典型的中产家庭,手握几百万现金,在国内市场面临着一种“资产荒”的焦虑。
房子限购了,股市么,你懂的,像个永远扶不起来的阿斗。
这时候,一个叫“海外身份”的金融产品被包装得闪亮登场。
中介们把它吹得天花乱坠:这可不是一张小小的绿卡,这是一个集“子女教育信托”、“高端医疗保险”、“永久养老金”和“资产避险天堂”于一体的终极理财包。
你看,它的产品逻辑非常硬。
买入这个“理财包”,你的孩子就能跳出内卷的苦海,享受所谓快乐教育,这是教育信cha托;你全家都能享受免费医疗,这是医疗保险;退休后能在好山好水的地方钓鱼,这是养老金;最关键的是,你把一部分资产和家庭成员“配置”到了另一个主权国家,完美对冲了单一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这在金融上叫“跨市场套利”,在当时大家嘴里,叫“润”。
所以,当年的移民潮,与其说是被《北京人在纽约》里的情怀感召,不如说是被一份份精美的“产品说明书”所吸引。
加拿大、澳洲、美国,就是货架上最靓的仔,是硬通货。
大家乌泱泱地冲上去,本质上和抢购爆款基金没啥区别,都弥漫着一种“再不上车就晚了”的集体亢奋。
人性嘛,就是这样。
然而,任何金融产品都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它的估值是基于过去的表现和未来的预期。
一旦现实的“财报”公布,不及预期,就必然引发“戴维斯双杀”。
首先是“业绩”暴雷。
所谓的免费医疗,本质是个“排队福利”,当你真的急需时,会发现排在你前面的队伍长得像贪吃蛇。
它的设计逻辑是保下限,而不是提上限,这对于习惯了用钱换效率的中产来说,简直是降维打击。
其次,高福利社会对应的是高税收,你辛辛苦苦挣的钱,像融化的冰淇淋一样被税务局拿走,去补贴那些你可能永远无法理解的“社会平衡”项目,这种感觉,哭都哭不出来。
最后,子女教育这个“核心资产”也出现了折价。
快乐教育的另一面,可能是学术竞争力的下降和沾染上一些让中国家长脑壳疼的“新风尚”。
更要命的是,“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变。
以前的逻辑是,全球化这趟列车会一直开下去,你只是从一个车厢换到另一个更舒服的车厢。
但没人想到,逆全球化的寒流说来就来。
地缘政治的紧张,让一张华裔面孔在某些环境下的“风险敞口”急剧增加。
所谓的“中国行动计划”就像是一次精准的“定点爆破”,它让所有高科技领域的华人意识到,你的“个人资产”随时可能因为“市场系统性风险”而被冻结。
那个曾经被认为是避风港的地方,突然之间风雨交加。
职场的天花板,以前是潜规则,现在几乎成了明规则,这对于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高端人才来说,等于直接宣告了这条投资路径的失败。
于是,“反润”就成了一次理性的“调仓换股”。
大家发现,当初卖掉的“A股”(国内发展机会),这几年在某些赛道,比如新能源、人工智能,突然飞天了,涨出了令人咋舌的收益率。
国内为了吸引人才,开出的百万补贴、千万级科研经费,就像是给优质“投资者”的“超级加倍”大礼包。
两边一对比,账就算得过来了。
深圳一碗面15块人民币,旧金山要15美金,这种生活成本的“汇率差”体现在方方面面。
以前觉得用高昂的生活成本换一个“身份”,值。
现在发现这个“身份”不仅没带来预期的收益,反而增加了新的风险,那这笔买卖就不划算了。
所以你看,现在这批回流的人,无论是科学家还是留学生,他们不是在做什么“主义”之争,他们只是在做一道极其冷静的数学题。
这道题的核心是:在当前这个时间点,我这个人,我的家庭,这份“人力资本”,放在哪个市场能获得最高的“阿尔法收益”?
这场从“润”到“反润”的潮流,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标志着一种集体心态的成熟。
我们终于从对外部世界的盲目崇拜和浪漫想象中“祛魅”了。
大家不再把一个地理位置当成信仰,而是把它看作一个可选择的“交易市场”。
哪个市场能提供更好的流动性、更高的成长性和更低的风险,我的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就流向哪里。
这本质上是一种更高维度的自由。
当年的“润”,是以为选择了一劳永逸的终点;而今天的“反润”,是明白生活本身就是一场动态的资产配置。
祖国的强大,不是说它完美无瑕,而是它终于也成了牌桌上一个有分量的、不容忽视的“交易市场”,给了我们这些普通人一个可以随时“切换交易对”的底气。
说到底,我们这代人,终其一生,不过是在不同的人生选项之间,反复计算着那个最优的风险收益比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