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终于来了!骑手能拉黑顾客了!美团开放365天屏蔽权,网友怒了:2个名额够谁用?

当外卖骑手在寒风里提着餐箱,却收到“不叫爹就给差评”的订单备注时,他除了硬着头皮送餐,曾别无选择。10月11日,美团试点骑手屏蔽顾客功能的消息,让700万骑手群体终于等到了一个“拒绝键”——365天内不再接该用户订单,最多可同时屏蔽2人。这场被网友称为“迟到的公平”的变革,撕开了外卖行业权力失衡的十年困局:当顾客的“上帝光环”遇到骑手的“反向选择权”,这场双向奔赴的平衡,真能终结差评威胁、恶意刁难的行业顽疾吗?

一、从“叫爹差评”到“屏蔽权”:十年矛盾催生出的功能

2013年外卖平台兴起时,没人能想到这个“懒人经济”会催生出700万骑手大军,更没人预料到,“顾客备注”会成为骑手的“紧箍咒”。据艾瑞咨询《2023年中国外卖行业研究报告》,2022年中国外卖市场规模达1.2万亿元,日均订单量超4000万单——当海量订单在系统里流动,骑手与顾客的摩擦从“偶发”变成“常态”。

文本中那个“不叫爹就给差评”的备注,不是孤例。社交平台上,骑手们晒出的“奇葩备注”能编一本合集:“必须爬23楼送上门,电梯坏了也得爬”“帮我带两箱矿泉水,不带就差评”“超时1分钟,直接投诉到封号”。更极端的是,有骑手因暴雨迟到5分钟,被顾客当众辱骂“底层人就是活该”,平台接到反馈后,仅以“消除差评”草草了事。

过去十年,外卖行业的扩张逻辑是“顾客至上”。平台用“准时达”“五星好评”绑定骑手收入,却把评价权完全交给顾客——顾客动动手指就能决定骑手的绩效、奖金甚至账号存亡,而骑手只能被动承受。这种“单边权力”催生了无数荒诞:有人把骑手当“私人助理”,要求扔垃圾、取快递、甚至遛狗;有人把差评当“威胁工具”,用“不给好处就差评”勒索骑手买水、买烟。

美团此次推出的“屏蔽权”,本质上是对这种权力失衡的纠偏。试点城市的骑手可以在订单结束48小时内,对辱骂、威胁的顾客勾选“不再送餐”,提交证据后即可屏蔽365天。客服明确表示“功能已在多城开放,后续会推广”——这步棋,与其说是平台的“主动革新”,不如说是700万骑手用无数次委屈和投诉,倒逼出来的“权益觉醒”。

二、“最多2人”的妥协:平台的试探还是骑手的安慰剂?

功能细节里藏着平台的真实态度。最刺眼的限制是“最多同时屏蔽2人”。有骑手直言:“一个区域少说有几千个顾客,屏蔽2个顶啥用?你不送,有的是骑手抢着送。”网友更是群嘲:“2个名额够挡谁?遇到3个奇葩顾客咋办?”

为什么是“2人”?平台没明说,但背后有三重考量。

第一重是“履约率焦虑”。外卖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是“即时配送”,如果骑手大面积屏蔽顾客,可能导致部分订单无人接单,影响用户体验。“2人”的限制,本质是平台在“骑手权益”和“订单履约”间找平衡——既摆出“保护骑手”的姿态,又确保不会动摇基本盘。

第二重是“风险控制”。平台对骑手的“信任度”仍有保留。虽然要求“提交证据审核”,但如何界定“辱骂威胁”?万一骑手滥用屏蔽权,拒绝配送偏远、低单价订单,平台如何应对?“2人”的限额,相当于给骑手的“权力套了缰绳”,避免出现新的秩序混乱。

第三重是“渐进式改革”。从“0屏蔽”到“2人屏蔽”,是平台的“试探性迈步”。正如客服所说“后续会逐步拓展至全国”,或许未来会根据试点情况调整名额,比如按骑手服务时长、好评率动态调整屏蔽数量——但现在,“2人”更像一块“问路石”,测试市场反应。

更值得玩味的是“365天屏蔽期”。这意味着一旦屏蔽,骑手几乎不可能再接到该顾客订单。有网友担心:“会不会有骑手为了躲差评,故意屏蔽给过中评的顾客?”这种担忧并非多余。平台需要建立更精细的“屏蔽规则”:比如区分“恶意行为”和“正常差评”,对后者不应开放屏蔽权;同时,被屏蔽的顾客是否有权申诉?这些细节不明确,“屏蔽权”可能沦为新的矛盾导火索。

三、权力再平衡:从“顾客至上”到“双向选择”的行业转向

这个功能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屏蔽2人”的实际效果,而在于它打破了“顾客绝对权威”的神话,标志着外卖行业从“单边迎合”走向“双向选择”。

过去,顾客与骑手的关系是“不对等契约”:顾客支付的配送费,不仅买了送餐服务,还买了“评价生杀权”;而骑手付出的不仅是时间和体力,还有尊严——为了不被差评,只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现在,“屏蔽权”让骑手第一次拥有了“说不”的底气。有骑手在社交平台晒出截图:屏蔽了曾威胁“超时就投诉封号”的顾客后,“晚上睡觉都踏实了”。这种心理上的安全感,比多赚几块钱更重要。

但“双向选择”不能只靠骑手屏蔽。真正的平衡需要“双向约束”。

一方面,要遏制顾客的“权力滥用”。平台不能再对“恶意差评”“无理要求”视而不见。比如“不叫爹就差评”这种明显的侮辱行为,仅“消除差评”远远不够,应将这类顾客纳入“平台黑名单”,限制其下单权限;对“额外要求勒索”,平台应明确“超出配送范围的服务可拒绝”,并对恶意投诉的顾客扣分。

另一方面,要规范骑手的“屏蔽行为”。不能让“屏蔽权”变成骑手拒单的工具。平台需要建立“屏蔽审核机制”:对无正当理由屏蔽顾客的骑手,限制其屏蔽次数;对频繁屏蔽优质订单(如高价、近距离)的骑手,进行收入挂钩——毕竟,权力与责任必须对等。

四、不止于屏蔽:真正的公平需要怎样的制度设计?

行业人士称这是“有益探索”,但“探索”之后,更需要“体系化保障”。骑手的权益保护,不能只靠“屏蔽2人”的“小打小闹”,而需要构建“事前预防、事中调解、事后追责”的全链条机制。

事前预防,要明确“服务边界”。平台应在下单页面标注“合理配送范围”,比如“不包含扔垃圾、取快递等额外服务”,从源头减少“奇葩备注”;同时,对顾客的“特殊要求”收费,比如“帮买商品”“爬楼梯”等,让额外服务明码标价,避免骑手“免费劳动”。

事中调解,要引入“第三方仲裁”。现在的评价和投诉,完全由平台说了算,难免有失偏颇。可以建立独立的“外卖纠纷仲裁委员会”,由骑手代表、消费者协会、法律专家组成,对“恶意差评”“骑手拒单”等争议进行中立裁决,避免平台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事后追责,要让“恶意行为”付出代价。对多次辱骂、威胁骑手的顾客,不仅要屏蔽,还要公示其行为(隐去隐私信息),形成社会监督;对恶意投诉、勒索骑手的,平台可联合公安部门介入,追究法律责任。只有让“作恶者”疼,才能遏制“权力滥用”。

结语:从“屏蔽2人”到“尊重千万人”

美团的“屏蔽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外卖行业最真实的痛点:当我们在手机上催单、评价时,是否想过屏幕另一端的骑手,也是一个需要被尊重的普通人?

这个功能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告诉我们:公平不是“顾客给骑手打分”,也不是“骑手拉黑顾客”,而是双方都能体面地说“我需要”和“我拒绝”。

未来的外卖行业,不该是“上帝与仆人”的关系,而应是“平等合作者”的契约——顾客为服务付费,骑手为劳动尊严定价,平台当好“规则制定者”而非“权力偏袒者”。

当700万骑手不再需要用“屏蔽2人”来逃避委屈,当顾客不再用“差评”来彰显权力,那个时候,我们才能说:外卖行业的公平,真的来了。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