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跨国企业的中国员工集体收到"断薪+断系统"的双重打击通知书时,这已不仅是劳资纠纷,更折射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地缘政治裂痕。2025年10月17日,安世半导体中国区员工向客户发出的那封沉痛通知书,将荷兰总部与中国团队的矛盾彻底公开化——系统权限全面中断、薪资停发、供应链濒临断裂,这些关键词背后,是技术霸权对产业命脉的精准绞杀。
事件导火索可追溯至10月1日荷兰政府强制接管闻泰科技持有的安世半导体股权,仅保留1股象征性权益。随后中国商务部实施出口管制,禁止安世在华生产的产品出口。荷兰总部的报复性措施来得迅猛:10月16日凌晨通知停发中国员工薪资,次日全面切断系统权限。这种"管理断供"手段,比硬件断供更具破坏性——东莞工厂年产量超500亿件、上海临港车规MOSFET月产能达7亿颗的庞大体系瞬间瘫痪。
闻泰科技的回应透露出无奈:"考虑欧洲可能切断资金,中国区不得不独立自救"。这暴露出三个致命伤:其一,荷兰政府以模糊的"治理缺陷"为由强制托管股权,却拿不出实质证据;其二,总部对中国团队的资源切断完全违背商业理性,中国区贡献48%营收却遭系统性抛弃;其三,闻泰作为100%控股方,对子公司失控凸显跨国企业治理的结构性风险。
安世事件撕开了中国功率半导体产业的血淋淋现实。尽管中国拥有全球70%的MOSFET/IGBT封装产能,但核心环节仍被卡脖子。英飞凌、安森美等巨头垄断车规级市场,安世中国工厂虽产能庞大,但技术授权随时可能被总部收回。更严峻的是,衬底材料、12英寸晶圆加工设备等关键领域,仍依赖ASML、应用材料等欧美供应商。
专利围剿同样致命。华为、中芯国际的遭遇表明,国际巨头通过专利交叉授权形成技术包围网。安世半导体拥有1.5万项专利,其中核心专利多在荷兰总部手中。当中国商务部实施出口管制后,总部立即以断薪断系统反制,这正是技术依赖的恶果——即便工厂建在中国,命门仍握在别人手中。
这场危机倒逼出产业升级的紧迫路径。人才培育首当其冲,台积电"半导体学院"模式值得借鉴,我国需建立功率半导体专项人才培养体系,防止外籍专家撤离导致技术断层。目前国内功率半导体领域高端人才缺口超2万,高校相关专业培养规模仅能满足30%需求。
设备国产化是第二战场。北方华创的刻蚀设备已进入中芯国际产线,中微半导体的12英寸刻蚀机完成验证,但功率器件专用设备仍落后国际两代。需加速国产设备在安世等头部企业的验证导入,打破"进口设备依赖-技术受制于人"的死循环。
专利防御体系构建更为关键。华为海思通过"核心专利+外围专利"组合,在5G领域构建了防御网。功率半导体领域也需如此,针对IGBT芯片结构、MOSFET栅极设计等核心点进行专利布局,同时在外围工艺、封装领域形成专利集群。
安世事件给中国半导体产业敲响警钟:技术自主不是选项而是生存必需。短期需完善《反外国制裁法》实施细则,保障员工权益与供应链安全。长期应借鉴韩国"三星-政府"协作模式,通过国家大基金与龙头企业联动,在SiC/GaN等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当荷兰总部切断系统权限时,中国团队仍在通知书末尾写道:"坚定维护客户权益"。这种专业精神恰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底色。从被动断供到主动破局,这场危机或许正是重构全球功率半导体格局的转折点——毕竟,没有任何技术霸权能阻挡一个决心掌握自己命运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