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讲,这年头,比电影剧本还刺激的,恐怕只有现实生活了。
就拿郑钦文这事儿来说吧。
不到一个月前,好多人还在电视机前看她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阅兵,一身米色正装,文静又体面,胸前的红牌牌亮得晃眼。
那会儿大家伙儿都在想,瞧瞧,咱们的新科奥运冠军,这排面,这荣誉,接下来是不是该好好养伤,准备冬训了?
毕竟年初手腕才动了刀子,这恢复期可不是闹着玩的。
谁能想到,这姑娘压根儿不按剧本走。
不到30天,她直接把那个“观礼嘉宾”的文静形象撕了个稀碎,在北京中网的赛场上,抄起球拍掀起了一场7.9级“地震”。
说起这场决赛,我现在回想起来,开局那会儿后背还冒冷汗呢。
对手是世界第三的斯瓦泰克,一个横得不行的波兰“小钢炮”,打法凶悍,正手上旋球跟不要钱似的往下砸。
翻开两人的交手记录,郑钦文,一个大写的“三战全墨”,连一盘都没赢过。
果不其然,决赛一开打,斯瓦泰克哐哐两下就干了个4-1出来。
当时我心里就咯噔一下,完了,这节奏是要朝着“虽败犹荣,未来可期”的通稿去了。
可怪事儿就这么发生了。
被逼到墙角的郑钦文,脸上那表情,怎么说呢?
就跟没事人一样,你看不出她急,也看不出她要缴械投降。
她就是默默地调整,减少了那些想一拍子把对方抡死的莽撞进攻。
嘿,这姑娘突然就跟打通了任督二脉似的,开始用脑子打球了。
她那1米85的大个子,以前看着总有点“傻大个”的憨直,这会儿全变成了优势。
发球,成了她的破局利器,一记记时速飙到195公里的ACE,跟巡航导弹似的,精准地往对方的空当里钻。
那场面,简直了。
前一秒还被人按在地上摩擦,后一秒直接暴走,硬生生连扳5局,把第一盘给抢了回来。
坐在场边那个叫卡洛斯的老头,看得直点头。
这老爷子可不是一般人,当年李娜那火爆脾气,就是在他手上被“盘”成了法网冠军。
他给李娜设计的“防守反击+发球强攻”的独门秘籍,现在在郑钦文这儿,居然被玩出了2.0版本。
这不是抄作业,这是青出于蓝啊。
真正让我从沙发上蹦起来的,是决胜盘打到5-5平的时候。
那会儿空气都快凝固了,斯瓦泰克也急了,开始玩阴的,不停地放网前小球,想用节奏变化把郑钦文的腿跑断。
就在一个所有人都觉得死定了的追身球面前,郑钦文整个人像头雌豹,几乎是飞了出去,身体都快贴地了,愣是在离地不到30厘米的地方把球给截了回去。
那球擦着网带,晃晃悠悠地落在对面,全场瞬间炸锅。
那一刻,我敢打赌,电视机前不知道多少人跟我一样,拳头攥得死死的。
这股子狠劲儿,这股子“老娘跟你拼了”的劲儿,太熟悉了。
当年李娜在罗兰·加洛斯那片红土上,不就是靠着这股子蛮劲儿,杀出了一条血路吗?
赛后,郑钦文捧着奖杯,用一口流利的英语感谢了一圈,特别提到了那次观礼,“那种家国荣誉感,是我这次夺冠的额外动力”。
这话从一个23岁的姑娘嘴里说出来,你别觉得是场面话。
你想想,一个刚代表国家站上最高荣誉殿堂的年轻人,心里那股劲儿,那种“我得对得起这份荣耀”的责任感,会转化成多大的能量?
这玩意儿,比打多少鸡血都管用。
更有意思的是场外的连锁反应。
一座中网冠军奖杯,带来的可不只是720万美元的年收入和一堆商业代言邀约。
它更像一个信号。
李娜当年为什么被称为“单枪匹马”?
因为她身后,是断崖式的空白。
可现在呢?
女子网坛世界前100里,除了郑钦文,还有王欣瑜、朱琳她们一大帮“中国金花”,男子那边张之臻也捅破了天花板。
这叫什么?
这就叫集团军作战。
郑钦文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身后站着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网球军团”。
所以,当李娜笑着说出那句“她不是第二个李娜,她是第一个郑钦文”的时候,那味道才叫地道。
从一个荣誉的见证者,到一个荣誉的创造者,郑钦文用不到30天,就完成了身份的转变。
她用行动告诉所有人,所谓的传承,从来不是找个“接班人”去复制粘贴,而是在前人的肩膀上,走出一条更宽、更野、更带劲的新路。
至于这条路后面通向哪儿,谁知道呢?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看这姑娘打球,以后估计得常备速效救心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