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商场如战场,风云变幻莫测!
万达王健林,这位曾经的首富,再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
9月26日,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对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王健林发布限制高消费令,不得乘坐飞机、软卧,不得入住星级酒店。
而王思聪也因合同纠纷被执行1210万元,父子二人同日登上热搜榜,这场面着实有些戏剧性。
债务风暴席卷而来
这次限高令涉及的执行标的高达1.86亿元,案件编号为(2025)甘01执恢249号,早在7月16日就已立案。
被执行的不仅是万达集团本身,还包括武汉万达文旅置业有限公司、武汉楚河汉街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万达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下属公司。
万达方面对此回应称,这是"下属项目公司经济纠纷,或因在执行层面信息不对称导致"。
话虽如此,但数字不会撒谎。
天眼查显示,万达集团现存10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近53亿元,另外还涉及47条股权冻结信息。
更让人关注的是,今年2月,由王健林、王思聪共同持股的大连合兴投资有限公司新增股权冻结信息,冻结股权数额7702.8万元。
3月份,万达集团所持北京万达文化产业集团80亿元股权被全部冻结。
一连串的冻结令,让万达的资金链愈发紧张。
疯狂甩卖背后的无奈
面对资金压力,王健林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卖卖卖。
2025年5月,万达集团一次性出售48个万达广场项目公司100%股权,市场预计交易金额高达500亿元。
这已经不是万达第一次大规模出售资产了。继2023年出售30座、2024年出售26座、2025年1月-2月出售5座后,这是王健林约三年内第四次抛售核心资产清偿债务。
2025年开年以来,新华保险已连续五次出手,先后接盘了宣城、铜陵、安阳、四平、扬州5座万达广场。
万达商管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有息负债1316亿元,其中一年期到期债务达到400亿元,而账上现金仅有116亿元,缺口进一步扩大。
面对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即便是连续出售核心资产,也只能说是杯水车薪。
万达自2017年起抛售重资产以偿还债务,2023-2025年累计出售超80座广场。
父子同命不同路
有意思的是,就在王健林被限高的同一天,王思聪也因合同纠纷被执行1210万元。
这让人想起6年前的那一幕,王思聪因为熊猫互娱相关债务问题,被多家法院连环限高。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思聪算是提前体验了被限高的滋味。
2019年熊猫TV倒闭后,王思聪就深陷债务泥潭,多次被限制高消费,如今看来,父子俩的命运似乎有了某种呼应。
不过话说回来,王思聪这1210万元相比父亲面临的债务问题,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毕竟万达集团的债务规模是以千亿计算的,而王思聪的个人债务问题相对来说还算可控。
商业帝国的转折点
从2013年的中国首富,到如今的限制高消费,王健林的人生轨迹堪称商业教科书。
万达曾经是中国商业地产的标杆,王健林更是被誉为"商业地产之王"。
回想当年,万达广场遍布全国各大城市,每到一处都能带动当地商业繁荣。
"万达到哪里,城市中心就到哪里"这句话一度成为业界佳话。
只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政策调控和市场环境变化,万达的扩张模式开始面临挑战。
2017年万达开始剥离重资产,将酒店、文旅项目等陆续出售,试图转型轻资产模式。
这种转型并非一帆风顺,债务问题始终如影随形。
现在看来,万达的问题不仅仅是资金链紧张那么简单,更深层次的是商业模式的困境。
在互联网冲击下,传统商业地产面临巨大挑战,而万达恰恰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写在最后
商海沉浮,成败皆有时。
王健林和万达集团目前面临的困难确实不小,但这也并非无解之题。
历史上很多知名企业都经历过类似的困境,最终通过改革创新重新崛起。
对于万达来说当下最重要的是稳住基本盘,通过资产处置缓解债务压力,同时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毕竟万达在商业运营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品牌价值依然存在,关键在于如何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商业世界从来没有永远的王者,也没有永远的失败者。
今天的困难,或许就是明天转机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