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大利的行动促使美英携手联合围剿欧洲之星与四猪

在欧洲这个奇妙的地方,有个国家被说成是“矛盾之地”,它就是意大利。既拥有罗马帝国那段光辉岁月,好像天生带着“王者光环”;又在二战时变身成“搞笑明星”,带来了不少让人忍俊不禁的搞笑片段。

说到意大利,大家第一想到的,大概就是披萨、皮鞋和黑手党这三宝。但要讲现代意大利是怎么崛起的,或许会让你觉得有点出乎意料——他们很有可能是欧洲“冷战红利”的老手佬,像个突然继承了大笔遗产的落魄贵族一样,机灵得很。

在欧洲,意大利一直被看作发达国家中的“败类”,不光是二战时期表现得糟糕透顶,现在又被称作“欧猪五国”里面的榜首,经济也是一路走低。不过,关于意大利能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可别一杆子打死,毕竟战后那会儿,他们自我挣扎、奋起直追,还真搞出一波让世界惊艳的经济奇迹,是真有点本事的。

一个战后逆转命运、经历两轮经济大飞跃的国家,为啥后来竟然变成了债务的黑洞?到底哪个环节出了差错?是被德法等大国割韭菜,还是自己在走路上撒了歪?

战后,意大利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崛起的快车道。北部靠近德法这些欧洲经济的核心地区,波河平原的工业区域几乎是和西欧最繁华的市场无缝连接。这种天然的优势,促使意大利的制造业快速发展起来。

菲亚特的汽车、各种纺织鞋类、时髦的家用电器,很快就成了欧洲家庭的常见选择。当时,意大利有高达40%的出口商品都流向欧共体市场,连德法都不敢忽视这个南边的邻居。到了80年代,意大利再度迎来了一次高峰,新兴的亮点是那些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

从皮具、时尚设计到在全世界都很火的美食,无数“米兰老爹”撑起的家族小作坊,一起把“意大利制造”这一品牌擦得亮晶晶的。那段时间,意大利的人均GDP差不多赶上了西欧那些大国,日子过得挺不错,好像无尽头似的。可是,市场这张脸说变就变,真是没得预料。

第一个转折点就是加入欧元区。这个选择对意大利来说,真是一把双刃剑。之前经济不好时,他们总能通过让本国货币里拉贬值来拉动出口,屡试不爽。一旦戴上了欧元的“紧箍咒”,这条路就完全堵死了。

更让人头疼的是,欧盟把产品质量的标准统一了。德国那些顶尖的高精尖产品一下子就把意大利的中低端货给压在了脚底。还来不及反应,来自东方的制造业浪潮又迎面而来,用那无可抗拒的性价比,狠狠打垮了意大利制造业的最后一道防线。除了北部少数还坚持在奢侈品和高端制造领域的企业外,曾经耀眼的光环也变得暗淡了不少。

意大利经济的根基,主要是占企业总数90%的家族式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曾经风光无限,但在错过互联网变革的那段时间里,反应明显变得迟钝。没有规模化的运作,研发投入也不足,创新能力跟不上节奏,结果在数字化浪潮中都掉队了。企业赚不到钱,自然也难以向国家缴税,财政收入的增加速度根本赶不上福利开支的步伐。

要说产业空心化像是外伤的话,意大利内部那种根深蒂固的分裂,简直是骨子里的伤。这个国家有一条看不见,但确实存在的“南北分界线”,差距之大让人难以置信。北方的波河平原地区,那叫一个繁荣,和德国西部差不了多少。而一旦往南走,进入山区,经济发展水平就大不相同,可能就只跟一些非洲国家差不多了。

这个“北欧南非”的局面,可不是一夜之间造成的。从历史上看,北方地区自中世纪起就由威尼斯、热那亚这些商贸城邦掌控,商业精神和现代化的血脉早已打下基础。而南边,长时间处在穆斯林、诺曼人、西班牙人轮番统治之下,经济一直停留在封建庄园式的格局里头。

就算国家统一之后,政府也没办法彻底填平那条裂缝。导至的情况大概是,南边的青年和各路人才像洪水一样奔向北方追求更好的前途,留在家乡的,除了日渐荒废的乡村,还是那些盘根错节的黑手党团伙。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关系也逐渐变得撕裂,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死循环。

比南北分裂更让人揪心的,便是人口问题。早在1977年,意大利的出生率就低于2.0这个世代更替的临界线,到了1995年更是跌到了令人咋舌的1.19。多年积累下来,意大利变成了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仅次于日本。

一方面,年轻人逐年减少,另一方面,却有着相当奢华的福利体系。在意大利,有些公务员只干20年就能光荣退休,年纪还不过四十多岁,就过上了领养老金的悠然日子。这种掏空未来的体制,让本就捉襟见肘的财政雪上加霜。国家的税收大多用来养活庞大的老年群体,而未来的希望——年轻人,却变得越来越少。

关于经济和社会这些难题,要是有个牛掰的政府出面推动改革,或许还能有点转机。可惜啊,意大利政坛就像个大宫斗场,就那样乱哄哄的。自从二战结束之后,除了手腕硬朗的贝卢斯科尼,几乎找不到哪个总统能把任期坚持到底。

多党制让议会变得碎得不成样,小党们八百搭着,任何个总理上台都得费老劲儿拼凑联合政府。这种“凑数联盟”口味复杂得很,里面矛盾不少,搞什么长远又深入的改革,基本上是走走停停。政策一变再变,也就成了常态。

这类管理上的难题,到了遇到危机时就一下子暴露得淋漓尽致。比方说,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还有随后染上的希腊债务违约,就直接把意大利那债务炸弹给引爆了。当时,意大利的债务占比高达114%,赤字率也有5.3%,贝卢斯科尼仿佛选择了“假装没事”,不去管。到了2015年,伦齐身为总理,在欧盟峰会上的角力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干得火药味十足,想给国家争取点呼吸空间,可最终谈判却彻底破裂,还是以失败告终。

结果嘛,债务像打了鸡血一样越滚越大,很快就突破了150%,而经济增长基本上一直在1%以下打转。这位现任的总理梅洛尼,背景挺复杂的女领导,也深陷在这个泥潭里。她的政策看起来摇摆不定,矛盾不断:一方面嘴里支持欧盟帮忙乌克兰,另一方面又反对攻击俄罗斯本土;一方面谴责哈马斯的作为,另一方面又批评以色列这边的动作。

这种“回旋镖”似的外交策略,让盟友和选民都感到挺迷糊。为了应付高达2.8万亿欧元的庞大债务,梅洛尼政府甚至动起了拍卖国有资产的心思。像埃尼公司这些优质国企被打包出售,估计能筹到200亿欧元左右。但是,这点钱对于这么庞大的债务来说,基本上就是九牛一毛。国际机构也都不看好,预测意大利的债务比例可能很快就要超过希腊,变成欧盟里新的“拖油瓶”。

意大利的经历算是个典型的“天胡开局,却打成烂牌”的例子。这故事也提醒每个国家:即使有再好的地理位置和产业基础,要是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做结构性调整,要是社会裂痕一直难以弥合,再加上政治不停空转、内耗不断,衰败迟早会到来。

从“欧洲之星”变成“欧洲四猪”,意大利失掉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曾经的自信心和骄傲。现在,外部受到欧盟财政限制,内部又面临南北地区的不平衡与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压力,再加上那永无休止的政治乱象,每一步走得都像在踩陷阱似的。

也许,意大利真正需要的不是那些靠“卖包袱”硬撑着的管理者,而是一位能够扭转乾坤的“超级英雄”。曾经的制造业辉煌,如今只能在博物馆里回味,那风光不再的亚平宁半岛,未来到底是继续沉沦,还是能找到自救的路,没人能说得准。这个古老国家的故事,依旧在缓缓展开。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