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还在硬抗,北京的收台剧本已写好?
俄罗斯,这个被称为“世界加油站”的国家,自己的油箱快见底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卫报》的报道已经铺开:从莫斯科到克里米亚,加油站排起长龙,油价飙到历史新高,部分地区甚至开始限购。一个能源出口国,却让本国军民陷入燃油焦虑。这一切的引爆点,是乌克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无人机。
乌克兰的战术堪称非对称作战的教科书。他们放弃了硬碰硬的坦克对决,转而用无人机玩起了精准的“点穴战”,目标直指俄罗斯的心脏——炼油厂。数据是冰冷的:俄国17%的炼油能力被直接打瘫,相当于每天110万桶的产能凭空蒸发。更致命的是,这是一种持续放血的“车轮战”,第一轮轰炸的废墟还没清理干净,第二轮打击接踵而至。
连锁反应是灾难性的。民用市场上,A-95汽油价格半年内暴涨54%。而在前线,这更是釜底抽薪。空军因航空燃油短缺而削减训练,装甲部队的后勤补给线被拉长到百公里之外,一些轻型载具甚至因为缺油只能趴窝。普京的战争机器,正面临着被“断油”的风险。为了弥补成品油的巨大缺口,俄罗斯被迫加大原油出口,结果是每桶利润损失超过30美元。一场仗,打成了赔本买卖。
这场发生在东欧平原上的能源绞杀战,对千里之外的北京来说,不只是国际新闻,而是一场信息量极大的沙盘推演。俄罗斯踩过的每一个坑,都成了北京审视自身战略的镜子,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
北京看到的第一个教训是:现代战争的命门,早已从前线阵地延伸到了后方的产业链和能源网上。一个国家可以有庞大的军队,但如果没有坚韧的经济内循环和能源自主,战争的持续性就要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中国的“家底”显然不同。能源自给率常年维持在80%以上,2024年的原油产量稳定在2.13亿吨,页岩油产量甚至同比暴增30%。这背后,是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足以支撑90天进口量的战略厚度,以及像徐圩核电站这样不断加码的“超级充电宝”。能源,是中国敢于博弈的底气。
再看产业链。美国对华挥舞关税大棒,却唯独对稀土和部分药品网开一面。为什么?因为F-35的发动机离不开中国的稀土,美国的医院也离不开中国的原料药。这种“你中有我”的深度嵌入,让任何制裁都变成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痛苦抉择。而在半导体这个被“卡脖子”最狠的领域,中芯国际的14纳米工艺已经能满足绝大多数军用芯片需求,国产设备采购比例更是提升至35%。这意味着,即便在极端情况下,中国的核心系统也能做到自主运转,不用看人脸色。
北京学到的第二个、也是更核心的教训是:时间,不一定在进攻方这边。俄罗斯试图拖垮乌克兰,结果却被拖入了经济消耗的泥潭。对于台海,北京的战略构想里,绝没有“持久战”这个选项。
所有准备都指向“速战速决”。火箭军的“东风快递”,号称30分钟内覆盖全岛。航母战斗群在南海的常态化演习,构建的是强大的区域威慑。从歼-20隐身战机到055万吨大驱,再到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这套“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的目标只有一个:确保在冲突爆发的“黄金72小时”内,解决主要问题,不给任何外部势力介入的时间窗口。
这背后是一种清醒的认知:收复台湾,打的是军事仗,更是经济仗和心理仗。一场被拖入数月甚至数年的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对国际供应链的扰动,将是不可承受之重。俄罗斯的油荒,就是一面血淋淋的镜子,照见了战争对一个国家经济肌体的无情摧残。
因此,中国的策略更像是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在动手之前,通过“一带一路”构建多元化的能源通道,绕开马六甲困局;通过强化内循环,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通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为可能到来的金融制裁准备“备胎”。
当俄罗斯的士兵还在前线等待油罐车时,北京的战略家们可能早已完成了推演。他们明白,真正的胜利不是在战场上击败了谁,而是在战前就确保了自身的不可战胜性。俄罗斯的教训,让北京更加坚信,解决台湾问题的“武统工具箱”里,雷霆万钧的军事打击是必要手段,但坚不可摧的经济韧性和能源安全,才是让对手不敢轻举妄动的终极王牌。
留给“台独”幻想的时间,或许真的不多了。因为大陆的耐心,不会被消耗在一场无法预知终点的持久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