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收复新疆的左宗棠,其后裔现状如何?名医辈出,曾孙在新疆任职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后代中出了不少名医。他的曾孙甚至当上了新疆的官员。

从东部的海洋到西部的西藏,从南部的群岛到北部的边疆,每一寸土地都是炎黄子孙用辛勤和汗水守护的家园。自古以来,我们心中那份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始终坚定不移。

唐朝时期,人们有着“万里长征人未还”的遗憾,但仍然保持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到了宋朝,面对“遗民泪尽胡尘里”的现状,他们也怀抱“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愿望。

元明时期,“一颗赤诚心报效国家”、“粉身碎骨也无所畏惧”的诗句,无不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国家统一的深切渴望。

将军历经百战生死:带着棺材西征,面对重重困难

新疆被纳入我国管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而正式成为我国的一部分则始于汉宣帝时期。

在汉宣帝之前,张骞出使的地方,我们常说的“西域”,实际上是由三十六个小国组成的区域。那时候,这些地方还不属于汉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外国。

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并在那里设立了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的三十六个国家。从此,汉朝在这一区域正式派驻军队,并推行自己的政策,三十六国才真正成为汉朝的一部分。

“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些诗句都表达了西域地区遥远和难以通行的感觉。

西域地区因为靠近多个国家,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所以它的文化、经济、生活习惯和血脉都带有一些混血的特点。

这片地方的名字多次改变,唐朝和宋朝时被称为“西域”,到了元朝和明朝则有“察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地”“准噶尔汗国”等不同的称呼。

到了清朝康熙二十九年,这片草原面积达到了400多万平方公里,牛羊战马数量众多的部落想要统一蒙古各部,结果遭到了大家的反对。

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权力,选择与沙俄结盟。为了守护国家主权、确保疆域完整,康熙皇帝三次率军攻打准噶尔,连续取得胜利。后来,雍正皇帝也两次出兵准噶尔。到了雍正十年,清朝终于彻底消灭了准噶尔部,收复了失地,让西北地区恢复了安定。

这片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的土地被称为“新疆”,这个名字寓意着“旧土新生”。从清朝光绪十年开始设立新疆省,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到现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被命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在晚清时期,新疆地区的首次建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时,清朝政府还沉浸在自己是天朝上国的幻想中,而外国列强却强行打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鸦片战争让清朝军队屡战屡败,每次谈判都不得不割地赔款。

新疆的边境地区也遇到了麻烦。虽然没有直接被外敌侵犯,但由俄罗斯和英国支持的“中亚屠夫”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发动了大规模的“阿古柏之乱”,占领了伊犁,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

1870年,沙俄又占领了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方,这样一来,北疆和南疆全都不再属于我们了。在交接权力的时候,沙俄、英国和阿古柏这三方没谈拢,沙俄直接用武力抢走了伊犁,还想继续占领乌鲁木齐。当时,清政府内有麻烦,外有强敌,弄得焦头烂额,顾不过来。

一边是为应对外国势力的海上威胁,一边是边疆的防御,清朝政府真是左右为难。在处理新疆问题上,当时的官员们态度也明显分为两派:

一派以李鸿章为代表,主张“海防”,认为应该把钱花在刀刃上,主要筹建海军,加强海防,增强国家实力来抵抗列强。新疆作为一毛不拔之地,可以暂时放下。

一种观点以左宗棠为首,主张海防和边疆防御并重,认为边疆的防御同样非常重要,新疆的广大领土不能放弃,必须收复。

在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时候,她的态度对两派的选择至关重要。经过考虑,她认为海防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但如果放任塞防失守,西北边疆就会很危险。

1875年,清朝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负责新疆的军事事务。第二年,左宗棠开始在北疆与阿古柏的军队作战,并取得了胜利。到了1877年,南疆的大门也被打开,到1878年,整个新疆地区都被成功收回,共收回了约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884年,新疆正式成为省份进行管理,这片故土重归朝廷,设立新疆省。收复新疆的过程内外交困,左宗棠的收复之路充满艰辛。战前,他“抬棺西征”,向朝廷和士兵们表明了收复的决心,当时人们称他“肩负天下最重的担子,面对天下最难的问题”。

湖南大地,自古英雄辈出,其中左宗棠的传奇故事尤为震撼人心。他的一生,从文坛走向沙场,用自己的智慧和胆识,为国家和民族书写了一段不朽的篇章。左宗棠出身书香门第,早年以文采著称,却因屡次科举不第,一度心灰意冷。然而,国家危难之际,他毅然放下笔墨,投身军旅。正是这种舍己为国的精神,让他成为那个时代的一颗璀璨星辰。左宗棠的军旅生涯,最令人钦佩的,是他收复新疆的壮举。面对外敌入侵,他不畏艰险,率军西征,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成功夺回了新疆大片领土。这一壮举,不仅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也让他赢得了“民族英雄”的美誉。左宗棠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只要心中有担当,就一定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他的精神,不仅是湖南的骄傲,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时至今日,他的事迹依然激励着无数后人,为实现国家的繁荣与稳定而不懈奋斗。左宗棠的一生,是忠诚与智慧的象征,是责任与担当的典范。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和传承。

林则徐曾嘱托左宗棠,要为国家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不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责任。

晚清时期,国家风雨飘摇,大厦将倾,左宗棠力挽狂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收复新疆,心系救国救民。临终前,他依旧念念不忘国家主权,留下了“怀恨平生,不能瞑目”的遗言,表达了对不能继续捍卫祖国的遗憾。

1885年,左宗棠含恨离开了人世,至今已有136年。但他的精神在子孙后代中继续流传。左宗棠是湖南湘阴人,自号湘上农人。他的父亲左观澜也是清朝的举人,曾担任全五郎厅通判和知县等职,文才出众。

左宗棠受其家庭熏陶,自小便勤奋读书,曾在长沙城南书院求学。他在二十岁时就通过了乡试,成为了“纳资监生”,提前参加了乡试考试。

这样的开销让家里的经济状况越来越紧张。不久之后,左宗棠的父亲左观澜去世了,只给儿子留下了与周系舆的女儿周诒端的婚约。家庭的情况变得更加艰难。

当初两家结亲时,左家是官宦人家,周家则是当地的首富,他们的婚姻曾经非常般配。

现在,左家的情况已经窘迫到连办婚礼的钱都拿不出来了,实在没办法,只好让儿子做了上门女婿。一开始,谁也没想到,这个上门女婿居然娶到了一个贤惠能干的妻子周诒端,还被大家称赞为“闺中圣人”。

周诒端的家族在湖南很有名,家里很富裕。他们建造了一座占地超过一万平米的大宅子,名叫“桂在堂”。左宗棠成为家族成员后,便住进了这座大宅。

周诒端的父母对他非常和蔼,他们觉得这个倒霉的女婿只是暂时受挫,只要时机成熟,一定能有所成就。

左宗棠在乡试中成功后,连续三次参加会试。每次考试的费用都由他的媳妇周诒端提供,每次的花费高达上百两银子。

可惜的是,他在接下来的三次考试中都没有成功,这让左宗棠感到非常羞愧,于是他离开了舒适的“桂在堂”,搬到了简朴的西屋住。

周诒端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不仅能和左宗棠一起吟诗作对,还愿意支持丈夫的事业。她跟着丈夫搬到了西屋,在那里经常鼓励左宗棠,常说“治国的根本在于农业”。

左宗棠心里非常感慨,决定不再通过科举考试来追求功名,而是选择回到田园,过起了种田人的生活。

他还立下“读书不为科举功名”的誓言,写下“虽无田产半亩,却心系天下;纵然读破万卷书,仍与古人精神相通”的对联,以此作为家训来勉励后代。

他胸怀天下,后来拜入两江总督陶澍门下,正式踏入仕途。在国家羸弱、军队疲惫的困境中,他凭借豪迈的个性和坚定的信念,成功收复失地,充分展现了他言出必行、勇于担当的风范。

今月也曾照亮过古人。

左宗棠学识渊博,常常把自己比作古代名将诸葛亮。他在军事上屡立战功,还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带头修建水利工程,努力挽救国家危难,成功平定了叛乱,收复了新疆。

半生运筹帷幄,功勋卓著,自然在子女教育上也十分严格。他的贤内助周诒端也功不可没。

周诒端对孩子教育非常用心,她亲自写下教材,当大儿子左孝威只有三岁时,就开始每天学习《千字文》,并且她还亲自给他讲《养正图》的内容。

周诒端是个闺中女儿,但她的胸襟和见识却非常广博。她从小读经史,吟诗作对不在话下。她还著有《咏史》49首律诗,才华横溢。在《咏岳鄂王飞》中,她写道:“当年岂昧书生论,不肯谋身避草莱”,才华直逼李清照。

左宗棠共有四个女儿和四个儿子,他的女儿们受到母亲的影响,都非常热爱读书,文学造诣很高,各自都有作品流传后世。

左孝瑜是长女,她嫁给了陶澍的儿子陶桄。她写过一本书,叫《小石屋诗草》。

小女儿左孝琪从小身体就不太好,年轻时因重病离世,一生未嫁,留下了一本诗集《猗兰室诗草》。

三女儿左孝琳嫁给了湘潭的黎福昌,她还留下了一本诗集《琼华阁诗草》。

四女左孝瑸为新婚不久的丈夫殉葬,她生前曾写过一本名为《淡如斋遗诗》的书。

左宗棠的四个儿子中,长子左孝威最受左宗棠的喜爱。左宗棠亲自教他兵法,并训练他作战。可惜的是,左孝威在随父亲进军新疆时因水土不服染病,比左宗棠先去世了。左孝威的二哥左孝宽并没有进入官场,而是选择了学医。清朝政府后来任命他为郎中,但他的具体去世时间就不清楚了。

左孝勋是左宗棠的第三个儿子,以前在兵部工作,专门研究军事方面的事情。而左孝同则是左宗棠四个儿子中官职最高的一个,还曾经被慈禧太后亲自接见过,最后做到了江苏提法使兼江苏布政使的职位。

受到左家“要么做好的宰相,要么做好的医生”这一家风的影响,左宗棠的二儿子左孝宽这一支在医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了一家有名的医生世家。

左孝宽的孙子左景鉴是上海医学院的博士,曾担任上海第一医学院的教授,还做过中山医院的副院长。他在肛门和直肠疾病的外科治疗方面特别擅长。

在20世纪60年代,他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外科名医”之一。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内地建设,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环境,带着全家搬到重庆,参与筹建重庆医学院。他的努力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一生,就像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一样,充满了爱国和敬业的精神。在医疗领域,他做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他的孩子们为他立下的墓志铭,不仅是对他一生的总结,也是对他的无限敬仰。在这句话中,“言传身教”意味着他不仅用言语教导别人,更用行动来示范,为国家培养了无数优秀的人才。

在中医药领域,也有不少杰出人物。左焕琛是左景鉴的女儿,她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后来留校成为博士生导师。她在医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获得了十多个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他先后三次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解剖学的科研工作,为我国人体应用解剖学开辟了新领域。1996年,他当选为上海市副市长,曾任上海市委会主委和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左焕琛的弟弟左焕琮从小就决定学医,从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他是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之一,也是显微血管减压术的创始人之一。他与国际医学界合作,推动了我国显微神经外科的进步。据说,他还为蒋介石的孙子蒋孝慈做过手术。

左景伊既没有走上从政的道路,也没有成为医生,他基本上不再依赖左宗棠的帮助,而是选择了另一条道路,成为了我国腐蚀与防护领域的先驱。

左景伊曾经考入清华大学的化学系,后来成为一名技术人员,参与了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中央工业部化工局、北京化工综合试验所、北京化工学院等单位工作。

曾在北京化工大学担任教授,并在北京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兼任教授。他编写了《耐腐蚀化工材料》一书,因在科技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2006年8月,他因病去世。

在历史上,有一位人物的经历与左宗棠非常相似,那就是左曙萍。左曙萍给自己取了个绰号叫“关外柳”,这和他曾祖父自称为“湘上农人”一样,都透着一股自嘲的文人气息。更巧合的是,他们的选择几乎一致,都走上了从政之路,还都以军人的身份踏足新疆,为那片土地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左曙萍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在1945年到了新疆工作,先是在伊犁担任督察专员,后来又转到焉耆,同时担任督察专员和保安队长。

左曙萍在1949年离开了新疆,后来去了台湾,成了一个诗人。他在那里创办了《今日诗论》,写了很多诗集,比如《蒙古草原上的血泪》和《风雨故人来》。

左宗棠虽然身居高位,但读书不是为了科举名利。他教导后代不要染上官场的习气,反而让后代们在步入官场时更加谨慎。在庙堂之高,他们更加追求内心的本真,为百姓多办实事。

湖湘大地养育了一代代杰出人才,左宗棠的后人将他们的才华和努力撒播在医学、教育、生物学、化学、文学等多个领域。他们铭记祖先“治有用之学”的家训,把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