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中国选手在美网单打赛场全军覆没,菲律宾、印尼等亚洲邻国却创造历史性的胜利,这种强烈反差让人不得不思考:中国网球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美网首日对中国军团来说简直是“天崩开局”。
四位出战的金花全部折戟,王曦雨、张帅、朱琳、王雅繁无一幸免。 张帅进攻不落下风,但非受迫性失误是对手的2倍多;王雅繁在首盘5-4领先且握有盘点时送出双误,抢七又错失关键机会;朱琳在决胜盘2-2平时连丢4局崩盘,总得分仅差6分落败。
最终,中国军团8人出战美网单打正赛,取得了1胜7负的惨淡战绩,7人首轮出局,1人止步第二轮64强,创造了中国网协选手在美网的最差战绩。
唯一的亮点是王欣瑜,她以2-6、6-4、6-2逆转本土选手多勒海德,连续三年晋级美网次轮,在第二轮比赛中,她0-2不敌13号种子亚历山德洛娃,无缘32强。
与中国选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选手的出色表现。
菲律宾新星伊埃拉在决胜盘1-5落后的绝境下连救4个赛点,爆冷淘汰14号种子陶森,创造了菲律宾球员在大满贯女单的历史首胜。 印尼资格赛球员贾尼丝击败24号种子库德梅托娃,取得职业生涯首场大满贯正赛胜利。
日本选手内岛萌夏挽救7个赛点险胜,华裔名将孙璐璐送蛋取胜。 中国香港选手黄泽林也带来惊喜表现,世界排名第173位的他从资格赛连胜三场突围,正赛先后淘汰科瓦切维奇和沃尔森,成为公开赛年代首位晋级大满贯32强的中国香港男球员,追平了中国选手在美网的最佳战绩。
技术统计数据揭示了中国选手的明显短板。
硬地适应能力不足是中国选手的普遍问题,本赛季硬地赛事胜率仅58%,低于欧美选手的72%。 发球环节更是明显短板,袁悦、王曦雨发球得分率均未超60%,面对萨姆索诺娃等发球强手时陷入被动。
与此相对,亚洲新星的崛起绝非偶然。
印尼资格赛球员贾尼丝凭借独特的双反打法挑落24号种子库德梅托娃,首胜TOP30选手。 菲律宾小将伊埃拉在绝境下展现的心理韧性,让人看到亚洲网球的新希望。
TOP8种子选手在美网展现了统治力。
女单头号种子萨巴伦卡、7号种子鲍里妮均直落过关;男单4号种子弗里茨、6号种子谢尔顿轻松晋级,7号种子德约科维奇虽遇波折,仍以3-0击败对手。
德约科维奇经过四盘逆转晋级,这是他职业生涯第75次打进大满贯32强,打破费德勒保持的历史纪录。 阿扎伦卡拿下个人美网第五十胜和硬地大满贯第一百胜,成为史上第七位达成此成就的选手。
美网一直是冷门频发的大满贯,今年尤为明显。
男单赛场地动山摇,5号种子德雷珀因伤退赛;11号种子鲁内被资格赛球员斯特鲁夫淘汰;12号种子鲁德在五盘大战中败给比利时新星科利尼翁。 仅男单第二轮就有六位种子球员打道回府。
女单赛场继续冷门迭爆,16号种子本西奇被美国选手安·李以6-3、6-3淘汰;17号种子萨姆索诺娃被中国资格赛小将韩天遇逆转;25号种子奥斯塔彭科被汤森德横扫。
中国选手在双打赛场上的表现明显好于单打。
赛会12号种子张帅/亚历山德罗娃组合以6-2、6-2淘汰克里斯蒂安/莫拉特利组合,强势晋级第二轮。 金花组合徐一璠/杨钊煊以6-0、5-7、7-5淘汰帕雷哈/乌尔霍博组合。
已经年满37周岁的徐一璠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表示,无论比赛输与赢,自己能够站在球场上,并且还有竞争力,就已经很开心了。 郭涵煜与俄罗斯选手帕诺娃联手直落两盘击败德西乌克和普里丹金娜。
美网一直是大满贯赛事中的“急先锋”,在赛制改革方面颇为大胆。
今年美网对混双项目进行了重大改革,16对组合中的8对是依据单打而非双打排名入围,另外8个席位则作为外卡分配给双打冠军选手与人气球员。
这样的规则引发了不少球员的不满,尤其是那些擅长双打的球员。 曾高居双打世界第1的法国名将梅拉德诺维奇就直言,这样的安排把大满贯比赛变成了“随便谁都能来玩玩”的娱乐秀。
从技术层面看,中国选手与世界顶尖选手存在明显差距。
发球得分率不足60%,远低于萨姆索诺娃等选手的72%。 硬地赛场胜率58%也明显低于欧美选手的72%。这些数据背后反映的是训练体系和比赛经验的系统性差距。
美网作为一年中最晚进行的大满贯赛事,球员们经历了长时间的赛事后,身体和心理都处于疲惫状态,这对老将尤其不利。 硬地赛场的高速击球对体能和身体素质的要求极高。这些都是中国选手需要面对和克服的挑战。
亚洲新星的突破表明,亚洲选手完全有能力在世界网坛取得好成绩。 菲律宾、印尼等国家和地区选手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网球界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