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在云南大理苍山小岑峰,7岁的自闭症男孩王某铠参加“明日之光”夏令营时不慎与队伍走散,至今生死未卜。这场原本旨在帮助特殊儿童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因为安全管理环节的疏漏,变成了一场全民关注的搜救与反思。
当天,王某铠作为北京特殊教育机构的学员,和另外6名自闭症儿童、4名带队老师一起参与爬山活动。苍山的地形本就复杂,海拔4092米,天气变化大,灌木、岩石交错,很多路段视线不佳。事发时,队伍经过一处湿滑的岩石拐角,带队老师例行清点人数,发现王某铠没能及时跟上。据机构老师介绍,王某铠语言能力较弱,只能完成简单交流,对环境变化特别敏感,理解复杂指令和自我调节能力有限。他平时运动能力不错,动作敏捷,却常常对于呼唤没有反应,失去队伍后即使有人喊他也未必能及时做出回应。
走失发生后,夏令营机构迅速报警,当地政府和救援力量连夜展开搜寻。各类队伍累计超过200人次参与,从山脚到半径5公里范围推网式排查。无人机、热成像仪、生命探测仪全部投入,夜间气温降至10度,山林湿气重,救援难度陡增。乡民李大叔带着队伍沿水源寻找,专家建议重点排查山洞、背风处。“自闭症孩子走失后可能出现重复性活动,比如直线行走或围绕某一区域游走”,搜救队员据此调整搜寻区域。但山林地貌复杂、植被茂密,每前进一步都需花费大量体力与时间。至今,王某铠仍下落不明,同伴老师和家人在山脚守候,每一个搜救声音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事故发生后最引发争议的是师生配比及安全预案。按照国家特殊教育安全规定,具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儿童参加户外活动时,陪护比例应不少于1:1。而本次夏令营仅配备4名老师照顾7名孩子,在高风险地带显然远低于规范。更令人担忧的是,活动场地选择了海拔超4000米、地形复杂的苍山小径。部分家长反映,报名时机构只强调自然教育的益处,并未详细说明地形风险和应急措施,很多必要流程——分组看护、实时点名、通讯设备等都未充分落实。特殊儿童专家指出,户外活动确实对自闭症儿童的感官发育、情绪调节有促进作用,但必须建立在安全细致的陪护和场地选择之上,这些关键措施一旦缺失,极易酿成悲剧。
现在,大理的搜救依然在夜以继日进行,各方力量不断调整策略,志愿者和救援物资持续支援前线。特殊教育老师和孩子们为王某铠画下了祈福卡片,纸上写着“安全第一”。这一次的意外,不只是一个孩子的失踪,更让特殊儿童户外活动的安全标准引发社会广泛关切——真正的关心不是表面的感官体验,而是在每一次活动前,把安全做到滴水不漏。夏令营的经历也提醒所有家长与机构,面对特殊孩子,选择户外项目前一定要认真核查师资配比、场地评估和应急预案,把风险提前降到最低。希望王某铠能够平安归来,也希望未来每一次特殊儿童的户外活动,都有严格的安全守护,让孩子们既能感受美好世界,也能始终被牢牢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