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5年暑期档,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狂欢。截至8月10日,超过60部中外影片轮番登场,总票房突破惊人的83.33亿元。无论是历史题材的深度叙事,还是炫酷国漫的视觉盛宴,都让人目不暇接。而在东北的吉林,这样的热潮不仅在线上延续,更在线下升华,透过一场场暖心的惠民观影活动,让电影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然而,娱乐狂欢背后,这场“票房奇迹”是否真如大家所见般美好?电影市场的黄金时代与市场的隐忧,是不是就此分出了胜负?让我们一探究竟。
【第一高潮】
矛盾总是从分歧开始。电影市场的火热现象引发了不少争议,最突出的声音集中在票补活动上。在吉林省,“银发10元观影”的活动甫一推出,立刻引来了掌声与质疑兼而有之。一方面,观众们直呼暖心,“十块钱能看一场电影,对老年人来说太值了”,而另一方面,影院经营者却隐隐有“难以为继”的窘境:如此低价,会不会导致市场对“票补”的过度依赖,伤害电影行业的长期利益?特别是当几部大热影片被认为“吃低价红利”时,这种争论更是吵得不可开交。低价票到底是在普惠大众,还是对市场常规的一次破坏?结果似乎还有待时间验证。
不仅如此,还有人在暗自思索一个问题:那些真正能影响观众心灵的好影片,是否会被热潮之下的“假流量”淹没?吉视影城的工作人员透露,当一些带有较高艺术含量的电影上映时,虽然评分不错,但经常出现“无人问津”的情况,相比之下,噱头大于品质的作品反而能占据更多的注意力。电影市场最该比拼的是谁的作品更打动人心,而不是谁的片场宣传更抓人眼球——这,才是争议的核心所在。
【发展过程】
透过层层争议,不妨让我们聚焦到吉林这个东北电影重镇,看看这里的电影“惠民”背后另藏怎样的故事。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的,是那些让人动容的普通人故事。在今年推出的“银发10元观影”计划中,每天上午10点的满座现象足以说明:电影正从单纯的娱乐消费品,逐步变成一种情感维系的纽带。家住吉林长春的王奶奶,一直是陈佩斯的忠实粉丝,年轻时无数个新年钟声的跨年电视节目都伴随着他的表演。今年,她带着孙女第一次看了陈佩斯执导并主演的《戏台》。故事背景是军阀混战时期的戏班,一个以笑中带泪解读旧时代荒诞命运的电影,硬是在爷孙俩之间架起了一座“时代的桥梁”。老人家感慨,“过去的舞台是戏台,现在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戏?”
其次,有关票补和观影习惯的“改变”话题,逐渐成为讨论热点。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次惠民活动不仅调动了老年人去影院的热情,也让一些年轻人重新审视了电影的意义——这种改变不仅是票价的影响,也是作品本身的力量。例如,改编自高分话剧的《南京照相馆》,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一个小小照相馆为切口,故事细腻却不失深度,直戳观众内心。吉林影迷李女士表示,“电影不需要每一部都爆米花娱乐,但它一定要讲一个有温度的好故事,只有这种作品我才愿意再买票去支持。”
【第一低潮】
然而,当潮水褪去,总会露出海底的礁石。表面上看,各种活动为票房带来了巨大增量,但热闹的背后,也埋下了一些看不见的隐忧。
在吉林,一些影院经理表示,他们需要承担票价补贴政策带来的额外压力,而这样的商业模式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一旦停去了补贴,电影票均价的回升则可能导致观众流失。换句话说,票补过后,爆满的影院是否会重现空荡荡的座位?这让不少从业者忧心忡忡。
与此同时,另一个深层次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观众的选择是否正在滑向“偏极化”?像《南京照相馆》《戏台》这样的现实题材佳作深受好评,但一些制作经费高昂、视效炫酷却内容单薄的商业大片也依旧抓住了庞大的观影人群。那么,电影市场是在培育多样化还是进一步分类化?让好电影走进大众视野,显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
更令人担忧的是,不是每部电影都能在巨大的市场话题性中分到蛋糕。一些影片即便叫好,但因宣传预算不足,最终票房表现依旧不温不火。以长影出品的《生还》为例,这部细腻还原东北抗联文献的纪录片,同样是以抗战背景为主线,剧情扎实却并未引起期待中的市场关注。这种“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是否会让创作者潜移默化地做出更多“迎合市场”的选择?
【第二高潮】
而就在这个看似迷雾重重的时刻,暑期档关于主旋律与商业片之间的“大反转”悄然上演。
以长影推出的抗日佳作《东极岛》来说,几乎是以不可思议的方式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部电影承载了真实历史事件的背景故事,用高超的视效和直击人心的情绪,深深撼动了观众的内心。水下实拍的“死亡漩涡”场景,不止是对电影工业技术的一次革新,更是用视觉语言展现了中国渔民在灾难面前的种种选择——是逃避,还是搏命,以性命保护战俘和尊严?这让不少热爱快节奏爆米花电影的影迷第一次安静下来,认真思考这部影片背后的主题意义。
同样意外的是,《浪浪山小妖怪》用稀松平常的“国漫风格”,抓住了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小孩看逗趣的妖怪冒险,成年人则在其中找到了“打工人的自嘲”。尤其是小猪妖反复对自己的老板提出“自我价值何在”的问题,简直成了当下互联网社畜们的真实写照。更难得的是,《浪浪山小妖怪》没有简单贩卖情绪,而是用温暖的结局告诉观众:生活再难,也不要忘记心中的那点向往。
这两个极端印证了一件事:好的电影,终究不被时间和噪音埋没。当话题性与质量实打实碰撞时,无需谁刻意做第二次推荐,观众自然会为此买单。
【第二低潮】
然而,尽管暑期档滤掉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可能,但电影市场的压力依旧没能减轻。不仅是吉林的电影院,全国其他地区的院线也纷纷反映,票补政策下的票房数据难以反映实际情况。
更显棘手的是电影市场外部的意外因素。一些大型娱乐活动的重启,比如综艺、演唱会经济的猛烈复苏,正在逐步分流更多潜在的观影人次。原本是全家第四次看电影的活动,可能变成了拿钱换几张演唱会门票。长此以往,被“吸走”的不是观众,而是电影自身的文化话语权。
总而言之,票房增长的速度恐怕无法根治行业本身的结构性问题。在追求声量和市场化的脚步上,中国电影行业是步入黄金时代?还是在疾速追赶中迷失了文化的本真?
【写在最后】
所有伟大的市场迈入成熟期之前,都需要一次次的试炼。吉林模式固然打下了“普惠影业”的金字招牌,但也为我们提出了反思:用价格刺激市场需求,是不是生产真正好电影的根本手段?而所谓的观众感动,能不能持续推动内容创作者更真诚地讲述一个有价值的故事?当所有人都盯着光鲜的票房数字时,真的有人静下心来思考这一切成功背后的代价吗?
【小编想问】
2025的这张成绩单,究竟是属于电影工业的努力,还是票补政策的“推动神器”?在银幕上看到更多国漫和主旋律佳作,是观众的自发选择,还是低价的催化作用?你是愿意为好电影买单,还是只想图一张便宜票?欢迎大家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