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媒《足球批评》报道,在韩国举行的东亚杯(E-1锦标赛)中,日本男足国家队最终夺冠,决赛中以1-0战胜韩国队。但在这场胜利背后,韩国队展现出的“底蕴”也让日本方面深受震撼。
日韩两国足球不仅在国家队层面长期竞争,在国内联赛的发展上也互为镜鉴、彼此推动。本次赛事结束后,笔者继续留在韩国,亲赴K联赛现场观赛,并带来这份来自现地的深度观察报道。
K联赛比J联赛早“10年起步”
E-1锦标赛结束后,我仍留在韩国,打算观看几场K联赛后再回国。
E-1开赛时,韩国正值酷暑,气温一度突破37度;但到了7月16日决赛日当天,韩国却突遭暴雨袭击,之后南部地区连续多日暴雨不断,气温骤降,体感微凉。直到20日周日,天气才终于恢复,夏天似乎又回来了。
说到K联赛,它是1983年正式开赛的——比J联赛早整整10年。
不过,首届“超级联赛”共有5支球队参赛,其中只有“哈雷路亚”和“油公”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球队,其他三支——大宇、浦项制铁、国民银行,都还是业余性质。
这一职业化进程,与当时韩国的政治背景密切相关。当时韩国已经确定将举办1988年汉城奥运会,而全斗焕还推动了国内两大热门运动——棒球和足球的职业化(值得一提的是,全斗焕年轻时曾是韩国陆军士官学校的著名门将)。
职业化对日本产生深远影响
起初,韩国足协对职业化持保守态度,认为“时机尚早”。但在看到1982年韩国职业棒球迅速走红后,足球界也于1983年仓促启动职业化。
当时的大韩足球协会会长崔淳永是坚定的职业化推动者,早在1980年就创办了韩国首支职业球队“哈雷路亚”。这支球队以传播基督教为宗旨,比赛前球员会跪地祈祷、列队画十字,场面独特。不过该队在1985年回归业余,1998年正式解散。
另一支职业球队“油公”,则由鲜京财团(现为SK集团)接手原国营的大韩石油公司后组建,后来成为济州联的前身。
最初,K联赛并未实行“主队制”(Home Town System),球迷支持方式也延续了企业队时代的“啦啦队”风格。虽然职业联赛形式还不成熟,但韩国足球的职业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
曾经“连对手都算不上”的时代
1985年墨西哥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日本队打进最终阶段,与韩国队主客场两度交锋,结果两战皆败,场面也全面落后。
当时的日本国家队主帅森孝慈(已故)与韩国主帅金正男曾是学生时代的好友。通过金正男,森孝慈了解到两国球员所处环境的巨大差异,也更加坚定了日本足球必须走职业化的道路。
彼时,日本足球联赛(JSL)仍以企业队为主,联赛人气低迷。1988年,日本成立“联赛活化委员会”,开始研究职业化,并对欧美职业体育进行调研。最终,J联赛于1993年5月正式成立。
与韩国仓促启动职业化不同,J联赛经过了长期准备,才正式登场。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职业化方面,韩国早在1980年代就已领先日本一步;而在代表队之间的较量中,韩国也长期占据优势。
对当时的日本来说,韩国不是“可以一战的对手”,而是“遥不可及的前辈”。
正因如此,我曾多次前往韩国,采访、观战他们的职业联赛。
韩国联赛吸收“J联赛”的优点
当时的K联赛,球迷支持方式仍停留在企业啦啦队模式,俱乐部运营完全依赖母公司支持,球场也大多是老旧的田径场,训练设施也远不完善。
虽然整体环境并不理想,但赛场上的比赛强度和身体对抗远超当时日本的JSL联赛。那时的韩国足球界普遍信奉“踢球是民族尊严”“最重要的是拼劲”的精神主义。
而日本足球虽然在国家队建设方面进展缓慢,但自1980年代起,以金田喜稔、木村和司为代表的技术型球员逐渐增多。在力量、速度和战术层面,日本无法与韩国相比,但在技术细腻度上已逐渐显现优势。
1993年J联赛大获成功后,韩国K联赛也开始全面推行“主队制”,球迷支持方式转向“球迷文化”,积极吸收J联赛的成功经验。
此前,K联赛的名称曾多次变更,如“足球庆典”、“韩国联赛”等,直到1998年才正式定名为“K联赛”,标志着其职业化改革进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