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做风电树脂的传统企业,被一家人形机器人独角兽控股,股价56天狂飙13倍——这场2025年A股最疯狂的资本大戏,在10月30日迎来关键节点。
智元机器人通过要约收购正式拿下上纬新材33.63%的股份,合计控股权升至63.62%,股票随即复牌。
但看似落定的结局背后,资本市场的疑虑却未消散。
谜题一:借壳上市的“文字游戏”与资本默契
尽管智元机器人两次否认借壳,但市场从其操作中嗅到了熟悉的味道。
收购方案设计极为精妙:先以7.78元/股协议受让29.99%股份,恰好低于触发借壳审核的30%红线;再通过要约收购增持至63.62%,实现绝对控股。
这种“两步走”策略,既规避了重组上市的严监管,又实质控制了上市公司平台。
更耐人寻味的是资金安排。 智元不惜贷款13亿元支付收购款,并购贷款额度高达13.9亿元,占收购对价款的71.44%。
对于一家刚完成150亿元融资的独角兽而言,这种急切与高效,被业内视为抢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卡位战。
谜题二:股价狂欢与基本面冰火两重天
上纬新材的业绩完全撑不起400亿市值。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7.84亿元,净利润却同比下降32.91%。
但其股价自7月以来最高涨幅达1320%,市值从31亿元飙升至446亿元。
疯狂的根源在于智元机器人带来的想象空间。
智元由前华为副总裁邓泰华和“天才少年”稚晖君联合创立,背后站着腾讯、红杉等资本巨头,估值已冲至150亿元。
市场赌的不是树脂业务,而是智元未来向上市公司注入机器人资产的可能性。
谜题三:产业协同性薄弱下的资本图谋
上纬新材的主业是风电叶片树脂,与智元机器人的人形机器人技术并无直接协同。
这种跨界控股引发了对资本运作本质的猜测。
有分析指出,智元可能通过后续定向增发,分阶段注入关节技术、AI算法等资产,逐步将上纬新材转型为机器人平台。
目前,智元已获得业内首张人形机器人数据集CR认证,并与均胜电子、龙旗科技签下亿元订单。
这些动作,为其未来资本化埋下伏笔。
资本浮盈超200亿,谁在获益?
以复牌前90元/股的股价计算,智元在协议转让阶段已浮盈近85亿元。
若后续要约收购完成,其整体浮盈或将突破200亿元。
原股东SWANCOR萨摩亚则通过转让大部分股权套现退出,持股比例从83.62%降至53.63%。
这场交易中,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博弈清晰可见。
监管与市场情绪的微妙平衡
上交所曾在8月对异常交易账户实施自律监管,提示风险。
但股价仍在质疑声中震荡上行。
投资者结构的变化或许能解释部分现象:从一季度5142户股东到停牌前的散户与游资混战,筹码高度集中化趋势明显。
如今要约收购结果落地,33.63%的预受股份比例显示部分散户选择获利了结,而智元系资本则成功收集筹码。
这场收购案远未结束。
复牌后的股价表现、智元后续的资产整合路径,仍是悬在市场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