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市场上演了一场“惊悚大片”,三大指数一起跳水,70%以上的个股“翻了车”。卖方情绪仿佛秒变“咸鱼”,但机构却在财报里画饼现在不抄底,更待何时?面对这种“大起大落”的情节,投资者恐怕已经怀疑人生到底是该信机构的长线态度,还是自己账户里的真金白银?
从具体表现来看,这波下跌可以说是科技板块的“滑铁卢”。别看什么人工智能、算力概念、光伏新能源,之前吹得热火朝天,这回统统被按在地板上摩擦——5G通信ETF暴跌4.23%,芯片ETF跌了个“狗啃泥”,连一度备受追捧的人工智能也未能幸免。算起来这些曾经阔气无比的板块,现在都流着眼泪炖白菜了。
当然,跌得凶的科技股,背后总离不开几个大佬的“加持”。就拿人工智能来说,工信部刚刚提出“毫秒用算”的计划,国内外巨头也正紧锣密鼓地把钱砸向AI领域,连AMD都和OpenAI兄弟结盟准备搞点大活。但这滔天的算力需求,眼下成了纸上谈兵。小股民却不乐意,咋还挨批发割?不该给点希望的光吗?
对于这波惨兮兮的跌势,机构有话说。国泰君安劝大家不要慌这只是外部扰动,长期趋势还是笑得最甜,我大明儿就能见晴。国金证券则显得更有腔调,建议投资者调整策略,别光看着成长股“有人吹就盘它”,转投稳健资产可能会更明智,还把国际经济走势和三季报挂钩了,俨然一副算命师的样子。
听着这些“专家难得糊涂”式的建议,吃瓜群众突然悟了每次市场暴跌,他们总会跳出来喊话“开户三年不怕跌”,偏偏自己一放手,股票的姿势就只剩下探底。抄底?从2015到2023,我们是抄底的老熟人了,可资产不是越来越丰满,而是缩水得心慌。按这个逻辑,抄底岂不是留给运气本来就好的人?
回到实操层面,成千上万投资者的疑问也是我想问的为什么明明有外部利好和产业憧憬,科技股就这么不争气?人工智能、芯片、5G通信啥都有,你怎么跌得一副“科技泡沫破裂”的惨样?难道今年的科技神话过于透支,小往大来的术法也护不住这一波“急杀”吗?如果说算力需求真的要爆发,为啥大家不越跌越买,偏要扎堆逃命?
归根结底,大跌本质上拉响了提醒投资者配置结构的警报。机构一方面希望大家能在科技股里当“信徒”,一边又偷偷卖力分析债券市场的机会,仿佛在告诉你“别全押赌科技,这次刺痛不是刚开始就有点怪了吧?”换言之,看似同声喊多,但其实也有提醒大家非懂装懂。投资这事,尤其在市场情绪如此紧张的时候,“拿最硬的仓位稳着,才能不因消息刺激反胃。”
这次暴跌,其实更像给投资者敲了警钟贴着风口做梦可以,别忘了风也会带你摔个里外都是糊。科技的春天说不准啥时候来,个股能不能破冰更是看命。不过庆幸的是,虽然大多数板块都被装满了没收成果的罚单,坚挺的贵金属和燃气却抢救了一点市场颜面。风向一转,或许尘埃落定的时刻,就能入秋备冬了。再说,真正的抄底不是打折时随手入,而是弯腰之前,先问问自己能不能爬得起来。
最后要问的是,这场“普遍地震”中有多少人拿出了囤粮的智慧,又有多少人只是跟着一波杀跌节奏乱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