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游戏和文化达成跨界联动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你见过把文化联动当成家常便饭,且运营十年从未间断的游戏吗?
是的,这款在联动频率上远超常人的游戏,就是《率土之滨》。哪怕在最近,这款SLG赛道的老大哥即将迎来了自己的十岁生日。它还在想办法通过和“故宫观唐”联动的方式,给玩家们来了一次别样的文化传承。
其实在之前的爆料中,就已经有玩家对这场联动表达了顾虑。三国烽烟里的赤壁火攻、官渡对决,与红墙金瓦的故宫、丹青满卷的宫廷雅趣,要把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元素揉进同一款游戏里,这表现能自然吗?
可你真别说,《率土之滨》为了能让玩家满意,还真付出了不少心思。像是紫禁城中象征皇权的太和殿,就被原样复刻进游戏之中,成为永久坐落在玩家主城的关键建筑。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的飘逸仙姿、明代商喜《关羽擒将图轴》的英武之气,这些原本只能在博物馆玻璃柜前欣赏的传世名作,也被“搬”进了游戏之中,和那在沙盘上无可匹敌的身影相当益彰。
还有参考明代宫廷侍卫“大汉将军”服饰设计的行军外观,玩家也能随意白嫖。这套帝王车驾附近才能看到的戎装,竟让队伍在沙盘上行进时,也有了几分古代王师出巡的威严感。
所有联动内容统统免费送,《率土之滨》这波打破常规的操作,虽然明面上亏了收益,但也因此得到了玩家的支持。因为这年头有不少游戏打着文化联动的幌子,实则借此狠狠圈玩家的钱,巴不得把这些名胜古迹、非遗项目当成自己的摇钱树。像《率土之滨》这种纯粹为了传承而联动的游戏,着实难得一见。
那为什么《率土之滨》愿意在联动中投入如此大的诚意?这或许和它的玩家群体不无关系。
受到游戏玩法和题材的影响,《率土之滨》的玩家,似乎天生对文化有种亲近感。在游戏里,不少同盟会专门推举“文官”,用半文半白的檄文陈说利害;甚至有同盟设立“文化专员”岗位,整理三国典故做成考卷,只为筛选出真正热爱这段历史的同好。
甚至还有不少才华横溢的玩家,他们撰写出的作品在官方的努力下,得以收录进国家图书馆,和一众三国时期的典籍共同展出。这种群体之间的文化追求,让《率土之滨》与故宫观唐的联动有了天然的契合点。
十年相伴,《率土之滨》早已通过一次次联动,建立起了一个放眼游戏界都难能一见的文化圈子。在这里,玩家渴通过游戏触及各式各色的历史文化,而游戏也愿意用诚意回应这份期待。
由此,历经千年的传承,得以借助年轻化的载体焕发新生。这种微妙的联系,才是《率土之滨》得以十年长青的核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