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乌克兰1200亿美元防务需求!基辅直言求援,各国面临财政与民意压力

近日,基辅,乌克兰总理丹尼斯·什梅加尔在驻外使节会议上直接摊牌:明年国防开支至少需要1200亿美元。会场里坐着各国大使,话说得很直白——钱,得尽快到位,越快越好。

这个数字有多大?拿欧洲老大哥作参照更直观。德国今年对外披露的军费接近千亿欧元的量级。就算全给乌克兰,换算后仍有二百多亿美元缺口。乌克兰自己财政撑不住,融资成了唯一选项。

什梅加尔的目标分两步走。第一步,向盟友要一半,约600亿美元;第二步,靠本土产业和商业融资把另外一半补齐。他说这是一场持久消耗战,钱得像水一样不断续上。

路透社的报道点明,他把募资任务压给了驻西方国家的大使。理由很简单,愿意掏这笔钱的,主要在欧洲和北美。而且要的是现金和长期承诺,不是一次性口头支持。

接着就是现实难题。美国政坛对援乌的争议在升温,特朗普方面的态度偏冷。美国国会拨款周期也慢,变数多。结果就是,欧洲可能要扛起更大份额,财政压力和民意压力一起上来。

与此同时,基辅给出一张“下棋”路线图,五个重点:提高国产武器占比,吸引外资建厂,援助渠道多元化,强化防空,发展“不对称”能力。思路清楚,核心就是不再把命门全押在外部供给上。

先看国产化。过去两年,乌军很多时间都在等弹药、等零件。等不到就得往后退。现在的做法是,能自己造的尽量自己造,不能造的引进生产线,实在来不及的,再去外面买现成的。

炮弹是典型短板。多份公开评估显示,俄方年产炮弹已远超北约现有产能,乌军消耗则一刻不停。为补窟窿,欧洲搞了捷克牵头的全球采购计划,分批到货;但这只是过桥,长期还得靠本土工厂。

无人机是乌克兰的强项。基辅喊出“全年产100万架”的目标,FPV从前线到后方小作坊一起上。土耳其的Baykar在基辅建厂,英国的BAE在乌设立实体,德国的莱因金属推进联合维修与生产,都是为“就地造、就地修”铺路。

再说防空。爱国者、SAMP/T这类系统数量有限,拦截弹更紧俏。俄军滑翔炸弹、无人机混合突击很频繁。基辅把防空放在清单最前面,钱要先砸到生存上,然后才谈反攻。

钱从哪儿来?几个口子在并行。欧盟四年期的“乌克兰机制”总额500亿欧元,主要是预算支持和重建;七国集团在意大利阿普利亚峰会原则同意用冻结俄资产孳息做担保,筹一笔约500亿美元的贷款;IMF的四年期项目也在续跑。这些都能接上,但拨付节奏和附带条件很关键。

欧洲为什么愿意硬着头皮多掏?很直接:不想让战线东移,不想前期投入打水漂。所以他们会提条件,比如更多联合生产在欧洲本土或乌克兰境内,更多监督条款,更多交付时间表,尽量把风险拆散。

同样要看到风险。乌克兰电网常遭打击,工厂运行要备多套电源;熟练技工紧缺,要培训;军采透明度要跟上,要让每一美元花得有凭有据;还有人力补充的问题,征兵法如何落地,社会能否承受,这些都不能回避。

回到这1200亿美元的盘子,它不是一张愿望清单,而是“如何活下去、如何继续打”的成本表。基辅希望把钱分成“保命的钱”“扩产的钱”“联合研发的钱”,按季度拨、按节点验收,这样才有执行力。

夜里,基辅地铁站里还有人给手机充电,地上摆着折叠床,墙边堆着纸箱装的无人机零件。冬天快来,电网又要挨打,工人们还在拧螺丝。600亿美元能不能按季到账,生产线能不能撑到下一轮断电考验?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