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 年 9 月 21 日清晨,美国奥克兰郊外的旷野上,晨雾还未散尽。一架由杉木、白松打造机翼,蒙着轻薄帆布的飞机,在阵阵轰鸣声中缓缓离地 ——30 米的高度不算高,260 米的航程不算远,却让在场的华侨热泪盈眶。驾驶这架 “冯如 1 号” 的,是 28 岁的中国工程师冯如。这一飞,不仅圆了中国人千年的 “飞天梦”,更像一粒火种,点燃了中国航空事业的百年征程。
110 多年后再回望:从 “冯如 1 号” 的木质机翼,到歼 20 的隐身涂层;从运 10 的艰难试飞,到 C919 的商业起航,中国已成为世界少数能独立研制第五代战机、大型运输机、民用大飞机的国家。今天,我们沿着历史的航迹,拆解中国飞机从 “跟跑” 到 “并跑” 再到 “领跑” 的逆袭之路,看中国人如何用百年时间,在蓝天之上筑起属于自己的 “钢铁长城”。
一、初创期(1909-1949):从 “冯如飞天” 到抗战 “空中拼杀”,在战火中艰难起步
中国飞机的起步,始终与 “救亡图存” 紧紧绑定。清末民初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如纸片,连一颗合格的螺丝钉都造不出,但一群心怀家国的中国人,硬是在绝境中闯出了一条路。
1. 冯如与 “中国第一架飞机”:用木头帆布圆了 “飞天梦”
1883 年,冯如出生在广东恩平的一个贫苦农家,12 岁跟着亲戚漂洋过海到美国旧金山当学徒。在工厂里,他第一次见到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模型,也亲眼目睹列强用飞机在殖民地耀武扬威。“别人能造飞机保家卫国,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 这句话成了他心中的执念。
没有图纸,他就泡在图书馆查资料,对着废旧飞机零件手绘草图;没有资金,华侨们凑钱给他创办 “广东制造机器厂”;没有专业设备,他用普通机床一点点打磨零件。1909 年,“冯如 1 号” 终于问世:全长 6.4 米的机身像一只展翅的大鸟,9.8 米的木质机翼蒙着涂了清漆的帆布,12 马力的发动机勉强够带动螺旋桨 —— 就是这样一架 “土造飞机”,却在奥克兰的旷野上,完成了中国人第一次自主驾驶的飞行。
1911 年,冯如带着两架飞机回国,一心想组建航空部队抵御外侮。可天妒英才,1912 年 8 月 25 日,他在广州燕塘进行飞行表演时,为避让地面的小学生,猛打操纵杆导致飞机失控坠地。临终前,他躺在担架上还在叮嘱助手:“吾死之后,尔等勿因是失其进取之心。” 这一年,冯如只有 29 岁。他的牺牲,成了中国航空事业的第一座丰碑,“航空救国” 的种子,也从此在中国人心中扎下了根。
2. 抗战时期的 “空中抗争”:靠进口与仿制,用血肉守护蓝天
民国时期,中国航空工业仍在 “蹒跚学步”。1931 年 “九一八事变” 时,中国空军只有 188 架飞机,其中能作战的不足 100 架,还多是一战时期的老旧机型;而日本已拥有 2000 余架先进战机,且能自主生产。
就是在这样 “以卵击石” 的差距下,中国空军将士上演了最悲壮的 “空中拼杀”。1937 年 8 月 14 日,淞沪会战爆发的第二天,中国空军第 4 大队大队长高志航,带着 27 架 “霍克 Ⅲ” 战斗机从杭州笕桥机场起飞,迎击来犯的 18 架日军战机。短短 30 分钟,他们击落 6 架日军战机,自己无一损失,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八一四空战大捷”—— 当时,高志航驾驶的战机机翼被打穿了 10 多个洞,他硬是凭着精湛技术,把战机开回了机场。
这一时期,中国也尝试仿制战机。1935 年,南京航空制造厂仿制美国 “霍克 Ⅲ” 战斗机成功:360 公里 / 小时的最大速度,2 挺 7.62 毫米机枪,虽然性能不如日军的 “零式战机”,但仍是抗战初期中国空军的 “主力机型”,前后共生产了 52 架。可受限于工业基础,多数时候,中国空军只能 “以命相搏”。1940 年武汉空战中,飞行员陈怀民驾驶战机被击中后,没有选择跳伞,而是猛打油门,驾驶着火的战机撞向日军战机,与敌人同归于尽。据统计,抗战期间,中国空军将士牺牲超过 4000 人,平均年龄不足 23 岁 —— 他们用年轻的生命,在蓝天之上筑起了一道 “血肉长城”。
二、奠基期(1949-1978):从 “修理仿制” 到 “自主研制”,白手起家建体系
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上,17 架战机从天安门上空飞过 —— 其中 9 架 P-51 战斗机还飞了两趟,才凑够了 “26 架” 的气势。当时,中国空军的战机要么是缴获的,要么是进口的,没有一架是 “中国造”。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中国航空工业只能 “白手起家”,目标只有一个:从 “修理别人的飞机”,到 “造出自己的飞机”。
1. 初建:从修理到仿制,造出 “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
1951 年 4 月,国家成立航空工业局,第一任局长段子俊带着一批技术人员,在沈阳、西安、南昌等地建起了第一批飞机制造厂。最初,他们只能修理从朝鲜战场缴获的美军战机,后来又从苏联引进米格 - 17Ф战斗机的技术,开始尝试仿制。
仿制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米格 - 17Ф的图纸有十几万张,光翻译图纸就用了半年;发动机的涡轮叶片精度要求极高,中国当时的机床加工精度不够,技术人员就用放大镜盯着,一点点打磨。1956 年 7 月 19 日,沈阳飞机制造厂的试飞员吴克明,驾驶着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 “歼 5” 冲上蓝天 ——11.36 米的机身线条流畅,1145 公里 / 小时的最大速度,1 门 37 毫米航炮加 2 门 23 毫米航炮的火力配置,让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能造喷气式战斗机的国家。
此后,歼 6(仿制米格 - 19)、歼 7(仿制米格 - 21)相继问世:歼 6 在 1967 年的国土防空作战中,曾击落过美军的 F-4B “鬼怪” 战机;歼 7 更是成了中国空军的 “常青树”,前后生产了近 2000 架,还出口到十几个国家。到 1978 年,中国已能批量生产战斗机、运输机、直升机,建立起从设计、制造到维修的完整航空工业体系 —— 这为后来的自主研制,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2. 突破:自主研制 “运 10”,敢闯民用大飞机 “无人区”
在军用飞机稳步发展的同时,中国也把目光投向了民用大飞机。1970 年 8 月,国家启动 “708 工程”,目标是研制中国第一架大型民用客机 “运 10”—— 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苏联、欧洲能造大飞机,这对中国来说,无疑是一片 “无人区”。
运 10 的研制难度超乎想象:42.93 米的机身需要用大型铝合金板材,中国没有,就自己研发轧机;42.24 米的机翼要能承受几百吨的重量,设计师们用了 3 年时间,做了上千次风洞试验;涡扇发动机的叶片容易断裂,技术人员反复改进材料,才解决了问题。为了研制运 10,全国 20 多个省市、100 多个科研单位协同攻关,上海飞机制造厂的工人师傅们,甚至住在车间里,24 小时连轴转。
1980 年 9 月 26 日,上海龙华机场,运 10 在万众期待中起飞。当这架能搭载 178 名乘客的大飞机,在 10000 米高空平稳飞行时,地面上的研发团队忍不住欢呼落泪。此后,运 10 又进行了 130 次试飞,累计飞行 170 小时,甚至在 1984 年成功飞越喜马拉雅山脉,把救灾物资送到了西藏 —— 这证明,中国有能力造出自己的大飞机。虽然受当时技术、资金等因素影响,运 10 最终没能投入商用,但它培养了中国第一代大飞机研发团队,积累的技术经验,成了后来 C919 的 “宝贵财富”。
三、发展期(1978-2012):从 “自主研制” 到 “追赶世界”,军用民用齐头并进
改革开放后,中国航空工业迎来了 “快车道”。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展国际合作,中国飞机在性能、可靠性上快速提升,一步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 这一时期,中国航空人交出了两份亮眼的答卷:歼 10 战斗机和 ARJ21 支线客机。
1. 军用飞机:歼 10 横空出世,实现 “从仿制到自主” 的跨越
1986 年,中国启动歼 10 战斗机研制项目 —— 这是中国第一次完全自主设计、自主研制第三代战斗机,没有任何国外技术可以借鉴。当时,负责设计的宋文骢院士提出,要采用 “鸭式气动布局”—— 这种布局能让飞机更灵活,但操控难度极大,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掌握。
研制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 —— 相当于飞机的 “大脑”,一旦出问题,飞机就会失控。中国没有相关技术,研发团队就从零开始,用了 8 年时间,做了上万次试验,终于研制出中国自己的电传飞控系统。2003 年 3 月 23 日,试飞员雷强驾驶歼 10 首飞:16.43 米的机身在空中灵活地做着翻滚、俯冲动作,2.2 马赫的最大速度,让歼 10 能轻松追上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战机。
2006 年,歼 10 正式列装中国空军。它不仅能进行超视距空战,还能挂载空地导弹、精确制导炸弹,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 这标志着中国军用飞机研制,彻底摆脱了 “仿制依赖”,迈入世界先进行列。此后,歼 11(基于苏 - 27 改进)、歼 15(舰载战斗机)、歼 16(多用途战斗机)相继问世:歼 15 在 2012 年成功降落在辽宁舰上,实现了中国舰载机 “零的突破”;歼 16 的载弹量达 12 吨,被称为 “空中炸弹卡车”—— 中国空军从此有了覆盖轻型、重型、舰载、多用途的完整战斗机体系。
2. 民用飞机:ARJ21 首飞,重启大飞机梦想
2002 年,中国启动 ARJ21 “翔凤” 支线客机项目 —— 这是中国第一次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主研制民用客机。与运 10 不同,ARJ21 从一开始就瞄准了 “国际标准”:要通过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和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的适航认证,才能进入全球市场。
为了满足适航标准,ARJ21 进行了一系列 “极限测试”:在 - 40℃的极寒天气里,测试飞机的启动性能;在雷击实验室里,用百万伏高压模拟雷击,验证飞机的防雷能力;在高原机场,测试飞机在低氧环境下的起降性能 —— 前后累计试飞超过 5000 小时,解决了结冰、高原起降等 200 多个技术难题。
2008 年 11 月 28 日,ARJ21 在上海首飞成功。2014 年,它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适航证;2016 年,成都航空开通了 ARJ21 的首条商业航线 —— 从成都到上海。当乘客们坐上这架能搭载 78-90 人的支线客机时,很多人不知道,它的研制背后,是中国航空人对 “大飞机梦想” 的坚守。ARJ21 的成功,不仅填补了中国民用支线客机的空白,更让中国掌握了民用飞机研制的 “适航密码”,为 C919 的研制铺平了道路。
四、腾飞期(2012 至今):从 “并跑” 到 “领跑”,中国飞机惊艳世界
2012 年,是中国航空工业的 “腾飞元年”。这一年,歼 20 进行了首次试飞;也是这一年,运 20 完成了立项 —— 此后十年,中国航空工业迎来 “井喷式” 发展,第五代战机、大型运输机、大型民用客机等 “国之重器” 相继问世,中国飞机开始在部分领域实现 “领跑”。
1. 军用飞机:歼 20 列装,迈入 “五代机时代”
2011 年 1 月 11 日,成都黄田坝机场,一架外形科幻的黑色战斗机,在没有任何预告的情况下突然升空 —— 这就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五代战斗机歼 20。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的 F-22、F-35 能称得上第五代战机,歼 20 的首飞,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航空工业的 “速度”:从立项到首飞,仅用了 10 年时间,创造了世界第五代战机研制的最快纪录。
歼 20 的 “黑科技” 数不胜数:鸭式气动布局加隐身涂层,让它的雷达反射截面积比一只麻雀还小;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能同时跟踪几十个目标;分布式光学孔径系统,让飞行员拥有 “360 度无死角” 的视野 —— 这些技术,让歼 20 具备了超隐身、超视距空战、超音速巡航、超机动的 “四超” 能力。2017 年,歼 20 正式列装中国空军;2021 年珠海航展上,歼 20 进行了 “落叶飘”“眼镜蛇” 等超机动动作,震惊了世界 —— 这证明,中国的第五代战机,性能毫不逊色于国外同类机型。
此外,运 20 大型运输机在 2013 年首飞成功:220 吨的最大起飞重量,能运输坦克、装甲车等重型装备,让中国拥有了 “战略投送” 能力;2022 年,歼 35 舰载战斗机首飞,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航母即将迎来第五代舰载机 —— 中国空军、海军航空兵,正在从 “国土防御” 向 “远海护卫” 转型。
2. 民用飞机:C919 首飞,圆了百年 “大飞机梦”
2017 年 5 月 5 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阳光正好。中国自主研制的 C919 大型客机,在万众瞩目下缓缓滑跑,然后猛地抬头,冲上蓝天 —— 当这架能搭载 158-192 名乘客的大飞机,在 10000 米高空平稳飞行 1 小时 20 分钟后,地面上的研发团队沸腾了: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大型民用客机!
C919 的研制,攻克了 100 多项关键技术:先进铝合金材料让机身更轻、更坚固;复合材料机翼能减少空气阻力,降低油耗;大型机身一体化制造技术,把原来需要拼接的几十个零件,变成了一个整体 —— 这些技术,让 C919 的国产化率超过 60%。2022 年 9 月,C919 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适航证;2023 年 5 月 28 日,东航开通了 C919 的首条商业航线 —— 从上海虹桥飞往北京首都,搭载 130 余名乘客,标志着 C919 正式进入民航市场。
如今,C919 的订单已超过 1000 架,国内各大航空公司都纷纷采购,国外航空公司也表现出浓厚兴趣。C919 的成功,打破了波音、空客对全球大型民用客机市场的垄断,让中国成为继美国、欧洲之后,第三个能独立研制大型民用客机的地区 —— 这不仅是中国航空工业的胜利,更是中国制造业的里程碑。
五、结语:110 年飞天路,中国飞机的下一个目标是 “星辰大海”
从 1909 年冯如驾驶 “冯如 1 号” 升空,到 2023 年 C919 完成商业飞行,110 年的时间里,中国飞机走过了一条布满荆棘却又充满荣光的道路:从 “木头帆布” 到 “隐身战机”,从 “修理仿制” 到 “自主领跑”,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无数航空人的心血。
冯如的 “航空救国”,宋文骢的 “歼 10 之梦”,运 10 团队的 “十年攻坚”,C919 团队的 “适航突围”—— 一代代航空人用 “航空报国” 的信念,在蓝天之上书写着中国工业的逆袭传奇。如今,歼 20 正在升级双座型、外贸型,未来将走向国际市场;运 20 正在研发加油机、预警
#烽火瞭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