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891亿元,这是格力电器2024年的总营业收入。然而,这一数据不仅未能让这家家电巨头重回2000亿规模的目标,反而比上一年下降了7.26%。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它的净利润却创下历史新高,增长了近11%。矛盾的财务表现仅仅是格力身处困局的冰山一角。而近日,格力与第三方消费者投诉平台“消费保”的激烈交锋更是让它成为舆论核心,一场围绕数据真实性与企业声誉的舆论骂战频频登上热搜。这究竟是格力在业绩压力下的焦虑爆发,还是家电行业的深层矛盾浮上水面?让我们一起一探究竟——格力的未来是否还能保持“冷静”的空调市场霸主地位?
【第一高潮】
消费保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24年格力以惊人的1383件投诉位居第一,占总投诉比例的37.35%。这个数字犹如一记响亮的巴掌,不仅打在格力的脸上,更直接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格力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而格力并没有保持沉默,立即以火药味十足的声明进行回应。声明中指责消费保的排名数据毫无客观依据,历史运营主体甚至曾因违法失信被吊销执照。消费保则回怼格力在公开声明中故意张冠李戴,拒绝更正错误信息。这一来一回的攻防不禁让人好奇:格力这次的反击是否能够挽回颜面,还是在焦虑中做出了不够冷静的选择?
【发展部分】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仅仅是格力与消费保的一次针锋相对,但深挖之下,这起事件并非孤立,倒是折射了格力正在面临的多方面挑战。先看格力的业绩表现: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1891.64亿元,比上一年减少7.26%。这背后是空调市场逐渐饱和的现实。从消费者角度来说,空调早已不再是稀缺品,整个行业正在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博弈。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空调销量仅增长了1.8%。而更让人担忧的是,格力引以为傲的中高端空调在国内市场的销量出现了显著下滑。
同时,格力的区域分布情况也不容乐观。尽管其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13.25%,但占公司总营收的比重仍不足15%,相比美的占比约40%和海尔接近50%的国际化程度,格力显然步伐滞后。国内市场份额的下降和海外竞争力的羸弱,令格力的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受到挑战。一些普通消费者开始发问:“花了大价钱买格力空调,却容易出问题,格力还能保持曾经的高品质吗?”这样的思考正在慢慢影响人们对格力品牌长期以来的信任。
【第一低潮】
表面上,格力正在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应对销售困境,试图打破现局。然而,深入观察后我们却发现,这种假性平静之下暗藏更大的风险。格力为提振利润而大幅削减销售费用。2024年,销售费用从上一年的100多亿元骤降到97.53亿元。但这种节流策略却可能影响市场拓展和品牌推广能力。而类似的问题已经在其他领域显现,例如格力较低的研发投入。2024年,格力研发费用同比下降12%,尽管它拥有强大的研发资源,但在智能化、物联网等趋势上逐渐失去了先发优势。行业专家打趣道,“格力的空调可能有点冷,但无论是它的创新节奏还是市场表现,都让人感觉不够‘火热’。”
远不止这些,格力还不得不面对渠道转型的问题。传统的经销商模式曾经是它的核心优势,可是在电商时代,这种模式正面临严重的效率瓶颈。相比美的利用数字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和海尔推出年轻化体验店,格力的渠道改革显然缺乏深度。此外,格力的智能装备、多元化产品线同样举步维艰。冰箱、洗衣机等产品始终无法进入行业的第一梯队,甚至连董明珠力推的手机业务也未能翻身。尽管格力号称正在利用中低风险投资业务来改善财务表现,但这似乎更像是“救急策略”而非解决根本问题。
【第二高潮】
就在格力与消费保的激烈交锋似乎接近尾声时,事件却再次发生重大反转。网络上流传的投诉数据进一步被揭示:除了数量惊人之外,投诉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上。与此同时,消费保继续追打格力,质疑其以暂停专卖店加盟政策“割韭菜”和销售导向式工作方式加重消费者的不满。这样一来,原本只是针对数据真伪的争争吵吵,转而变成了对格力企业形象和消费者信任危机的全面冲击。几个月前,董明珠抛出的“一分钱不能少”的争议性广告还在推动营收,而此刻却被网友评价为“用一分的质量做空调”。格力与消费保之间的矛盾从火药味十足变成了一场舆论大战的巅峰。如此激烈的矛盾爆发,格力如何收场?
【第二低潮】
尽管格力试图通过官方声明和数据反击消费保,但事件带来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它的控制范围。表面看,舆论逐渐平息,但从未来上看,格力仍面临因消费者满意度下降而带来的经营风险。行业报告指出,2025年的家电市场将进一步面临年轻化、智能化的转型要求。除了行业趋势,格力自身的国际化步伐也被历史拖慢。原本计划在南美和东南亚布局的新中心投资计划,因整体增长动能不足而延迟。与此同时,小米、海尔等竞争者却在加速扩张,连续推出新技术的智能产品。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企业内部对转型方向的不统一。董明珠强势的管理模式虽能确保效率,但在多元领域的布局上显得较单一。同时,销售团队内部高昂奖金制度引发纠纷,进一步加深了企业的内部矛盾。格力要解决业绩的压力已非易事,而此时此刻,周边条件正在给它增加不少额外障碍。
【写在最后】
格力当然仍是一家值得尊敬的企业。它曾让中国制造走向全球市场,成为同行学习的标杆。但显然,不论是在与消费保的冲突中,还是在面对业绩压力时,它都犯了一些急于求成的错误。节流减支虽然能短期改善财务,但长期却可能伤害市场的根基。那句“谁敢说空调比我们强?”的口号,或许现在确实需要再斟酌下。我们不能否认格力品牌价值的积累,但也不得不对其转型困境敲响警钟。
【小编想问】
那么问题来了:格力到底是继续做一个“冷静”的霸主,但错失转型机遇,还是彻底变革标新立异?这场风波能否帮助它找到新的定位?如何在传统与创新间找到平衡,留住消费者,打破僵局?欢迎读者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