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足又要搞大动作了?
这一次,不是输球,而是准备大手笔请人来踢球!
听上去似乎有些荒谬,但实际上,足协是认真的,整个计划已经安排得清清楚楚:10月和11月,将会有两场“友谊赛”。说到这里,似乎能想象出这样一个情境:就像你家孩子考试失利了,反而不去补课,倒是忙着请学霸来家里“做客”,这究竟是图什么?难道是想让学霸看看自己差得有多远?
先来说说这场面。
场地方面,安排的是一个能够容纳3万观众的大型体育场,还得保证晚上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可不能忘了,上次在海口举行的比赛,足协光是租场地就花费了200万元,结果场地里空无一人,观众席上连个水花都没激起。此次的“操作”似乎是打算通过免费发放门票,让球场人满为患,大家就可以假装这个“热闹”是真的了?
更让人好奇的是,这些所谓的“神秘嘉宾”到底是谁?足协提到的“邀请不同风格的球队”一词,听上去有些耳熟,翻看一下之前的“朋友圈”:新西兰、泰国、越南……这些球队的风格各异,但实质上,也不过是那些世界排名跟中国队差不多、甚至稍微低一点的队伍。想当年,足协曾想着请韩国队来演练一场,结果人家直接一句“没空”就将这事儿给打发了。
太强的队伍请不来,太弱的又怕被骂为“刷数据”,于是只得找些排名相当的对手凑数。这个情况,和一场相亲差不多:两者条件都不好,最终只能找个差不多的对方勉强凑合过日子。
说什么这是为了“保持状态”或“提高排名”之类的理由,听起来更像是在自我安慰。毕竟,友谊赛的积分可比不上正式比赛,赢了也涨不了几个名次。就像2022年世界杯前,国足踢了8场友谊赛,面对的都是叙利亚、阿曼等排名相近的队伍,结果呢?当真刀真枪的12强赛来临时,还是被打得满地找牙。
球迷们早就看得忍不住了,社交网络上各种吐槽层出不穷:“3万人的球场?踢缅甸时都没人来看,难道这次真的是为了请谁来走穴?”更有聪明的网友算了笔账:“去年花了500万举办4场友谊赛,排名才提升1位,平均下来每提高一位要花250万,这些钱还不如用来给青少年买几个足球。”
有些人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真想提高水平,应该去欧洲进行集训,跟俱乐部预备队踢都行。非得在家门口搞这些摆拍的热身赛,其实是怕输得太难看,至少还可以通过控制舆论来减轻压力。” 这一切,都表明这场所谓的“邀请赛”不过是一块遮羞布。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世预赛失利后,国足没有面子参加世界杯,于是在自家院子里搭个台子,邀请几个老朋友来给自己捧场,打着“我们还在努力”的旗号。可球迷们早已对这种套路感到厌倦。回顾之前的历史,不论是亚洲杯前的友谊赛,还是世预赛前的热身赛,结果总是差强人意。关键时刻,国足往往会掉链子,归化球员的加入也没能改变局面。
就算比赛前搞了很多“热身”,但最终的结果总是让人失望。花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在这些友谊赛上,这些投入究竟能为中国足球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帮助呢?
与其费尽心思去选择对手、安排赛程,不如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么多年花费在友谊赛上的钱,能建多少个足球场?这些邀请来的“对手”,又有多少能够真正帮助国足提升战斗力?
球迷们真正期望的,是中国队能够在世界杯赛场上披荆斩棘,而不是在自家门口与几个“熟人”踢一场养生足球。这就像你天天在家锻炼,练得肌肉满满,但一走出门,却在和别人对抗时一拳被KO。
这些“友谊赛”虽然看似热闹,但根本没有实际意义。足球最终的竞争力,是通过实力而非面子工程建立的。与其虚张声势地搞这些表面功夫,还不如真正脚踏实地,从青训做起,提升球员的技术和综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