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振宁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上,许多人自发地赶到现场,为他送上最后一份敬意。
大家都说“我们不会忘记他”,而杨振宁先生却用百岁的高龄走完了整整一个世纪。
他在身后,又给人们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和启示呢?
早年岁月
那会儿,杨振宁出生的时候,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时期,百姓们的日子过得也挺不太平。
和一般人比起来,杨振宁身边的环境算是稍微稳妥一些。
他的爸杨武之在大学里教数学,年轻时在安徽合肥干过一段时间,后来又搬到北京去了。
杨振宁也跟着父亲一块搬到北京去了,在他还不到15岁的时候,清华园就变成了他的“后花园”。
可以想见,杨振宁在清华园生活时,日子过得还算挺舒服的。
杨武之挺会看孩子的,早在杨振宁小时候,他就发现他特别擅长学习。
别人家的情况可能就得提前安排好各种作业,争取早点见到成效。
可是杨武之却选择了与众不同的做法。
在杨振宁上初中那会儿的暑假,他找人帮忙学《孟子》,这样打好了一份扎实的古文基础。
要是时间一直不停地走下去,说不定,杨振宁也许会做出不一样的决定。
到了1937年,那份平淡的日子就被打破了,让人措手不及。
抗战一开始,杨武之就带着全家搬到了昆明,想找个比较安静的地方过日子。
虽然整个局势动荡得厉害,但后方的生活和学习不能停止。
在那个大背景下,西南联合大学就这样成立了。
16岁那会儿,杨振宁就去参加了西南联大的“入学考试”。
那会儿报名的人有两万多,杨振宁竟然排在第二名。
那会儿西南联合大学叫做大学,实际上条件确实挺拮据的。
那会儿,学校的教室顶子都是用铁皮铺的。每遇下雨,得听着“雨打铁皮”的声音,真是够难熬的。
如果说环境再怎么艰难还能坚持过得去,那头顶上偶尔传来的日军空袭警报才是真让人心惊肉跳的事情。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场景都变得模糊了,只知道杨振宁是在西南联大接受了非常不错的培养。
他父亲杨武之是个数学教授,从小就帮着他搞清楚怎么学数学,方法倒是挺早就指导到位了。
在大学期间,杨振宁陆续结识了几位著名的老师。
其中那些名师里,有我们熟悉的闻一多和朱自清,还有像罗常培和王力这样的大师。
在物理这个门类里,杨振宁向赵忠尧、吴有训、吴大猷这些老师学到了打下基础的物理知识。
为了理解一个物理概念,杨振宁那会儿总是不停地查资料,还会和同学们讨论起来。
有时候某个概念搞不懂,杨振宁就会翻遍各种书本,直到弄懂为止。
在物理学世界里探探
23岁那年,杨振宁是凭借国家资助的留学名额去了美国学习。
为了向物理大师费米学习,杨振宁最开始去了哥伦比亚大学。
后来才在芝加哥大学遇见了费米。
一开始,杨振宁想着搞实验物理,可这玩意儿对动手能力的要求可真不低。
一点小小的差错,就有可能让实验的结局差距挺大。
杨振宁的动手水平可不是一句“失误”能说得清,有时候简直就是“车祸现场”啊。
眼瞧着实验物理这条路走不下去了,杨振宁便转了个弯,专心搞起了理论物理。
这唯一的抉择,天意般带领杨振宁朝着另一个遥远的目标迈进去了。
搞理论物理,不光闷得慌,还特别费时间。
到了而立之年,杨振宁和李政道组建了个小组,着手研究“宇称守恒”这个定律。
在1956年前,“宇称守恒”被科学界普遍认可为一个通用的原则。
跟能量守恒差不多,科学界默认“宇称守恒”也是个基本的规律。
杨振宁和李政道不只是单纯在怀疑那个理论。
他们把所有相关的实验资料都仔细核查完毕后,便决定发表那篇论文。
这篇论文的题目叫做《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一出来,立马就在科学圈里引起了轰动。
论文发布十三个月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结果出来了,得奖的正是杨振宁和李政道。
其实,诺贝尔奖对杨振宁来说,并不是他的学术生涯的巅峰,真正的高峰还得数“杨—米尔斯规范理论”那座更加巍峨的丰碑。
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携手提出了这一理论。
由于它具有超越时代的特点,曾一度遭到同行的怀疑。
随着岁月流逝,“杨—米尔斯规范理论”逐渐成为当代粒子物理的“主流框架”。
可以搞笑地说,之后赢得诺贝尔奖的大动作,无不是以这个理论为基础的。
八字遗产
杨振宁先生走了以后,关于他留下的财产到底有多少、怎么分配,传出了各种版本,热闹非凡。
当中央电视台展示杨振宁给公众留下的“遗产”时,只有“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几个字。
这八个字的背后,藏着杨振宁先生一百年的生命旅程。
小时候读书时,杨振宁用的可是最笨的方法,查资料、琢磨问题,再辩辩理。
从实验物理转到理论物理以后,杨振宁一直在追求那些最根本、最本质的法则。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句话,体现的可是杨振宁先生一生坚持的学术原则,而不是什么花里胡哨的巧妙想法。
82岁回到祖国定居以后,杨振宁就开始给大一的学生讲一些基础的物理课程。
凭着杨振宁当时的那些成就,他完全有能力把准备工作交给别人打理。
而杨振宁只要在关键时刻露个面,指导一下就差不多了。
可是杨振宁偏偏自己动手写教材,还亲自站到讲台上给学生们讲课去了。
在杨振宁看来,名气这些东西都是浮云罢了。
身为老师,讲课得摆在第一线,不能光图那些虚头巴脑的名声。
别人对杨振宁最熟悉的,可能就是他跟翁帆那段婚姻了。
面对外界的各种喧嚣,杨振宁淡然地说,“互相真心陪伴才是最重要的事。”
早在70年代,杨振宁就算是第一批回国探访的人了。
靠着自己的一份努力,杨振宁成功地在中西方学术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杨振宁曾说过,他个人认为最关键的一份贡献就是……
大概就是帮着扭转了中国人心里那种觉得自己不如人的观念吧。
这八个字也是杨振宁在晚年寄语学生的学习箴言。
现如今,靠着丰富的物质条件和科技的发展,很多人都变得难以静心下来啦。
而AI一出,好多人用得挺过头,甚至成了偷懒、走捷径的帮凶。
说到学识,许多时候就变成了拼学历的标志。
然而,杨振宁凭借自己一百年的生活阅历,向公众传递了八字真言。
杨振宁觉得呀,搞学问得动真格儿,得下点“笨”功夫。
只有这样,才能守得住孤寂,静待鲜花绽放的那一刻。
每个人的生命长度都不同,这也取决于天意注定的命运。
不过,生命的宽度,还是可以靠自己努力去延伸的。
与其找快速的路,不如坚持“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只有这样,才能坚守最初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