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悄悄缴纳一笔巨额“青春税”
昨天深夜刷到一条点赞百万的视频,阳光下飘着白衬衫,文案是“你的青春结束了吗?”我盯着评论区里几千条“破防了”的留言,突然意识到一件事:这哪是怀念青春,分明是场针对成年人的集体收割。
最近三个月,各大平台“青春怀旧”类内容暴涨300%。数据公司报告显示,相关话题带动了复古零食、老歌版权、怀旧写真等“回忆杀”经济规模超百亿。当你为十八岁的照片流泪时,背后是精准计算的流量生意——情绪,成了最暴利的货币。
更讽刺的是,我们一边缴纳“青春税”,一边加速青春消亡。调查显示,25-35岁群体日均加班2.1小时,超60%认为自己“心理早衰”。那个在深夜转发毕业照的你,白天刚接过老板的夺命连环call,晚上还要为情怀买单。这简直是个完美闭环:商业机器先制造焦虑,再向你贩卖解药。
我见过最狠的案例,是某网红打造的“青春博物馆”,门票188元。里面陈列着旧课本、磁带和搪瓷杯,参观者出来时眼睛红肿地说“找回了初心”。可当我追问创始人,他耸肩:“谁在乎真假?他们买的是错觉。”
当然会有人说,情怀无价。但当所有平台都在推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当每个品牌都在教你“重返二十岁”,你确定这些眼泪真的属于自己?更可能是被精心编排的剧本催化的产物。
真正的青春从来不在滤镜里。它藏在凌晨三点的便利店关东煮,藏在通勤地铁上猝不及防的夕阳,藏在每个普通人对抗庸常的微小勇气里。不需要购买,也无法被征税。
现在问题来了:你今天交“青春税”了吗?
#十一月创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