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投资者最近都在问同一个问题——银轮股份和三花智控,到底谁在新能源客户放量上更快?这不,2025年三季报刚出炉,我就迫不及待地扒了扒两家的底细。
说实话,这两家公司的打法完全不同。一个像稳健的长跑选手,一个像爆发力强的短跑健将。银轮股份像是悄悄布局的潜伏者,三花智控则更像是站在闪光灯下的明星企业。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谁的策略更胜一筹?
一、银轮股份:低调的全球布局者
先看看银轮股份吧。这家公司不像有些企业天天炒作概念,而是默默在全球布下一张大网。
我研究了他们近期的项目定点公告,好家伙,不声不响就拿下了那么多国际大单:2025年初获得某北美著名汽车品牌新能源汽车散热器项目,生命周期销售额约6134万美元;2024年8月又获得国际著名汽车制造商新能源卡车集成模块项目,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约1.2亿元。
你看银轮的全球化布局,可不是简单地把产品卖到国外去。他们在美国、墨西哥、瑞典、波兰都建立了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实现了真正的本土化运营。这种打法看似笨重,但护城河很深。2024年,其北美经营体实现了自营业务收入2亿美元,同比增长50.5%,并成功扭亏为盈。
说到新能源客户放量,银轮采取的是“1+4+N”产品策略。简单说就是围绕热管理核心,拓展多个细分领域。这种策略看起来很务实,不是吗?从财报来看,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34.2亿元,同比增长15.1%。
银轮最让我惊讶的是其数字能源业务的增长速度。2024年1-9月,该板块营收6.9亿元,同比增长62.87%。这是什么概念?远超其他板块的增速。数据中心液冷、储能温控、超充液冷——这些都是未来能源革命的核心基础设施啊。
银轮股份数字与能源事业部副总经理季敏洋说得实在:“我们预计,2025年数字能源板块将会保持较快增长。” 这话听起来挺谦虚,但背后是满满的信心。
二、三花智控:特斯拉光环下的隐忧
再来看看三花智控。这家公司一直以来都是特斯拉概念的受益者,也确实有其真本事。
三花自2017年成为特斯拉一级供应商,从最初的热管理零部件到后来的集成组件,合作不断深化。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三花的技术实力确实领先,其微通道液冷板能效提升30%,而且是特斯拉4680电池热管理的独家供应商。
但问题来了——对单一大客户的依赖到底是不是好事?
2025年10月15日,市场上一则关于“三花智控获得特斯拉50亿元人形机器人订单”的传言,让公司股价直接涨停,市值一天暴涨近400亿。结果呢?当晚公司就发布公告澄清:传言不属实。
这场闹剧暴露了三花的一个潜在风险:过度依赖特斯拉。特斯拉当然是个优质客户,但把太多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总让人有点担心。
再看三花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确实有先发优势。2024年获得国内头部机器人企业的首批执行器订单(数量超1000套),并与绿的谐波成立合资公司。但问题是,机器人业务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贡献实质性业绩?
从三花的三季报来看,新能源业务确实在增长,但具体增速如何?对比银轮的数字能源业务62.87%的增长率,三花在多元化方面似乎慢了半拍。
三、正面交锋:2025三季报透露了哪些玄机?
好了,现在我们来点实在的——从2025年三季报看,两家公司到底谁的新能源客户放量更快?
先看银轮: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34.2亿元,同比增长15.1%。更重要的是,其数字能源业务成为增长引擎,前三季度该板块营收6.9亿元,同比增长62.87%。
再看银轮的订单储备:2023年公司获得223个项目定点,生命周期内将新增销售收入超61.06亿元,其中国际订单25.88亿元,占比42%。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未来几年的增长有保障啊。
银轮还给出了2025年的具体目标:营收不低于150亿元,归母净利润不低于10.5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其营收目标完成率为22.8%。
三花智控这边,由于三季报详细数据尚未完全披露,我们只能从市场表现和已有信息来分析。三花最大的亮点还是与特斯拉的深度绑定,但这也可能成为其最大的不确定性。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银轮的新能源客户更加多元化,从乘用车到商用车,从储能到数据中心,而三花则更聚焦于特斯拉等头部新能源车企。
四、未来之战:第三曲线决定胜负
我认为,判断两家公司谁更有后劲,关键要看它们的“第三曲线”——也就是未来增长引擎。
银轮股份在这方面似乎想得更清楚。他们明确提出要发展“第三曲线”:数字与能源热管理,包括数据中心液冷、储能温控等;甚至还在布局“第四曲线”:人工智能热管理。
想想也是,未来是数字时代和能源革命的时代,银轮布局的这些都是大赛道。季敏洋透露,预计到2028年前,液冷业务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大幅增长。这说明他们不是盲目扩张,而是有精准的战略判断。
三花智控则选择聚焦机器人赛道。2025年6月,公司港股上市招股书显示,募资总额的约10%将用于仿生机器人及相关领域研发。这个方向当然有前景,但商业化落地需要时间,而且不确定性更高。
我有个疑问——机器人赛道确实性感,但会不会离现有的热管理核心技术太远?而银轮选择的数字能源热管理,似乎与现有业务协同性更强。
从研发投入看,银轮2023年研发费用达4.90亿元,而且公司对研发预算采取宽松政策,唯独这一块不设限。这种对技术的重视,可能是银轮最深的护城河。
五、结束语:稳健与激进的抉择
从我掌握的数据来看,银轮股份可能略胜一筹。不是因为三花不好,而是银轮的多元化布局和数字能源业务的爆发性增长,给了它更强的短期爆发力。
但投资没有绝对的真理。三花如果能抓住特斯拉机器人的机会,说不定会实现弯道超车。只是这种可能性有多大?需要大家自己判断。
每天创作不易,您的「点赞关注」就是我熬夜码字的充电桩⛽️!「关注我不迷路」,我会持续用大白话生动形象讲透复杂市场——毕竟我们的目标一致:赚认知内的钱,躲风险里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