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他自己张嘴胡说,真没几个人记得这号人了。
70岁,演员王福友,干了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当着镜头,披着“爱国”的壳子,口口声声骂樊振东“叛国”。
一番骚操作下来,别说流量了,连人设都一块塌了。网友一句话讲穿了本质:“你是蹭不红的,王老师,嘴也救不了你。”
这波操作,不是争议,是明目张胆地碰瓷。
一张嘴,拉满恶意
事情发生在7月4日。
王福友发布了一段视频,公开质问樊振东为何“加入德甲俱乐部”,“一边吃着中国饭,一边往外国献殷勤”,“这不就是叛国吗?”
话糙理更糙,且不说有没有脑子,这嘴也够毒。打着“为国发声”的名义,转头就朝着奥运冠军背上捅刀。
说句不好听的,如果王福友不是个演员,而是个街头大爷,那这波操作最多上个热评。但他偏偏是有点知名度的老戏骨,说出这样的话,立马激起了全网怒火。
因为你不是在表达观点,你是在搞有毒的煽动。
这种借民族情绪蹭热度的操作,最让人反感。
权威都没说话,轮得着你操心?
退一万步讲,樊振东“加入”德甲,是事先报备的,是体育总局点头通过的,是乒协公开支持的行为。
目的也很简单:国际化交流、锻炼能力、为巴黎奥运提前布局。说白了,是集体智慧下的一盘大棋。
王福友倒好,自己对规则半懂不懂,张口就来,摆出一副“为国呐喊”的姿态,实际上连最起码的常识都没有。真是“岁数长,格局小”。
对这种人,有个词叫“高举爱国旗帜,背后满嘴生意经”。看见流量大、看见热点爆,就想伸头蹭一口,哪怕踩着国家健儿的肩膀。
可惜他忘了,现在的网友早不是三岁小孩,分得清真诚的批评和包装过的恶毒。
王福友的底牌,网友早就扒穿了
其实这一出也不是王福友第一次翻车。
早年间欠债3000万,他不是靠作品慢慢还的,而是靠四处借钱、做生意,甚至有人质疑他“用人设混饭吃”。
拍戏不温不火,演艺圈边缘人,唯一让人记住的,就是那张“老实脸”。现在倒好,想翻红了,拿国家队运动员开刀,居然还想靠嘴火一把。
拜托,这年头观众最烦“拿道德绑架当炒作”的人。你不是真心说话,你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搞事。
你以为你是监督,其实你是网暴
如果只是普通的质疑,没人会放大反应。
问题是你拿着“爱国”的名义,去给一个在国际赛场拼到脱水的运动员安“叛国”的帽子,那你就不是在说事,而是在借刀杀人。
你这嘴,比网暴还毒。
樊振东这些年经历过什么?一场场硬仗拼下来,代表中国拿过多少冠军,背负多少压力,抗住多少舆论。说他“叛国”,你是觉得中国体育不配拥有世界视野吗?
你是演员,不代表你能随意背离逻辑;你70岁,也不等于你说的话就代表真理。
别拿年纪当挡箭牌,别把爱国当流量筹码。
——网络暴力最初的一句,也许就来自你这种“道德包装”的嘴。
真正的“叛国”,是消耗信任
这个时代,最不能缺的是声音,最不能多的是毒言。
你可以不喜欢某个运动员,甚至可以质疑他们的行为是不是合规,但你不能不查证事实,就给人贴上“叛国”的标签。
这不是言论自由,这是舆论投毒。
樊振东从小练球,职业生涯几乎没松过口气,一个动作一个节奏都能让人看见中国速度的底气。他不是谁的工具,也不是某些蹭热度的人眼里的“提款机”。
他的每一场比赛,都是跟全世界较劲。
而你王福友,用一条视频,就想把这份信任从公众那里偷走,这才是真正的“叛”——你叛的是职业道德,是公共责任,是基本的事实底线。
结语:别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作恶
有时候我真觉得,现在最难防的不是敌人,而是“假朋友”。
一副我为你好、我在监督的样子,实则把水搅浑、引战蹭热。结果一边吃着舆论红利,一边扮演“被误解”的委屈模样。
别演了,观众不傻。
王福友的这次翻车,说白了,是一次典型的“反噬”:你本想靠狠话出圈,没想到自己成了负面教材。
当下这个舆论环境,不缺争议,缺的是分寸;不缺声音,缺的是敬意。
蹭流量有的是路,你可以拍好作品,可以真心表达,但别动不动拿别人当“叛徒”,别把“爱国”当脏手段。
——因为你嘴里的毒,不只是说给他听的,也是毁给你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