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行业机会缩减,中老年演员当景区NPC获稳收养家
当“皇帝专业户”郑国霖再次穿上龙袍,面对的不再是冰冷的镜头和严阵以待的剧组,而是西安大唐不夜城里熙熙攘攘、高举手机的人潮。
他扮演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游客的簇拥下缓缓走过,一个微笑、一个挥手,就能换来山呼海啸般的喝彩。
这一幕,让很多人心里五味杂陈:昔日的荧幕帝王,怎么“沦落”到景区扮NPC了?
这哪是“沦落”,这分明是一场清醒的自救,一场在行业寒冬里,中年演员们为自己找到的、最体面的出路。
他们不是放弃了表演,而是把舞台从虚构的片场,搬到了更广阔、更真实的人间。
大家可能不知道,现在的影视圈有多“卷”。
国家广电总局的数据很直白,跟几年前相比,影视制作公司的数量少了将近四成,每年能开机的剧集也从三百多部锐减到不足一百八十部。
更残酷的是,有限的资源里,八成的预算都砸给了那些三十岁以下的年轻流量明星。
这意味着,留给郑国霖、寇振海、陈键锋这些中年演员的机会,少得可怜。
曾经在TVB风光无限的陈键锋,甚至一度转行去当了潜水教练,他坦言:“我不是放弃表演,我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活着——用双手养活自己,比任何奖项都踏实。
”
这种“无戏可拍”的窘境,是整个行业的结构性问题。
与其在无尽的等待中消耗自己,不如主动走出去,寻找新的舞台。
而恰好,一个巨大的风口正在形成——文旅演艺市场。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旅游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看山看水了。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文旅演艺产业发展报告》,去年全国的沉浸式文旅项目数量增长了超过三分之一,其中像“历史人物互动表演”这类体验,更是火爆到不行,增速高达52%。
人们渴望与历史“对话”,触摸那些曾经只在书本和屏幕里存在的人物。
谁能最好地承载这种“对话”?
当然是那些曾经成功塑造过这些角色的专业演员。
他们的表演功底、对角色的理解,远非普通工作人员可比。
于是,一场双向奔赴开始了。
陕西、河南、浙江等地的地方政府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趋势,推出了“影视IP活化计划”,把这些经典角色“NPC化”纳入了官方扶持项目。
这可不是简单的“临时工”。
像西安大唐不夜城,已经为“李世民”“杨贵妃”这样的角色设立了专属的工牌和绩效考核体系。
这意味着,寇振海扮演“陆振华”,郑国霖扮演“李世民”,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被官方认可、走向制度化的新职业——“文旅表演师”。
他们有了签约合同,有了社保缴纳,有了绩效激励,这和我们上班族一样,是一份正儿八经的工作。
他们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在新的领域里,堂堂正正地赚钱养家。
如果说景区是他们的新“片场”,那短视频平台就是他们的“宣发阵地”和“第二舞台”。
抖音发布的《2024年文旅与艺人内容生态报告》显示,光是“经典角色再现”这类短视频,播放量就超过了惊人的820亿次。
郑国霖在景区与游客互动的视频,随随便便一条点赞就超500万,直接带动景区客流量提升三成以上。
流量来了,钱也就跟着来了。
郑国霖在抖音上直播带货,卖汉服、卖文创产品,一个月就能有八十多万的销售额。
寇振海老师更有意思,他和文旅品牌联名,推出了“陆振华同款马鞭”纪念品,一上线就被抢购一空。
这已经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商业闭环:在景区表演产生内容,在短视频平台放大流量,再通过直播带货和品牌联名实现变现。
更有趣的是,这种线上的热度还能反哺到传统的演艺事业。
演员于清斌因为送外卖的短视频火了,这份接地气的真实感打动了无数网友,也让他接到了优酷短剧《逆袭人生》的男主角邀约。
结果这部剧一上线,播放量直接冲破3亿,成了现象级的“逆袭”案例。
谁能说,这不是一条全新的路呢?
他们正在构建一个“景区+短视频”的双轨模式,实现了“曝光—变现—再创作”的良性循环。
最让我感动的,是公众态度的转变。
几年前,如果听说哪个明星去景区“站台”,大家可能会觉得他“混得不好”。
但现在,风向完全变了。
微博上,“#中年演员不丢人”这个话题的阅读量超过了12亿。
在知乎的相关讨论里,“敬佩”“真实”“有担当”成了大家评价他们时用得最多的词。
我们开始明白,一个演员的价值,不应该仅仅用他在多大的屏幕上出现、扮演多重要的角色来衡量。
敢于放下身段,用自己的劳动和专业去创造价值,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尊敬的勇气。
央视的《新闻周刊》甚至专门做了期报道,称赞这种现象是“中国演艺行业最温柔的韧性”。
当主角的光环褪去,当聚光灯不再时刻追随,他们没有自怨自艾,而是选择走进人群,继续发光。
这份光芒或许不如以往那般耀眼,却更加温暖、更加真实,因为它来自于敢于在平凡中继续前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