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游戏圈,现在流行一种病,叫“大厂无聊症”。
具体症状就是,你看着满屏幕的3A大作,个个光鲜亮丽,特效拉满,政治正确到仿佛联合国宣传片,但你就是硬不起来。
玩它们的感受,就像是参加一场由HR部门精心策划的团建,流程完美,笑容标准,但你全程只想琢磨中午的盒饭里有没有鸡腿。
一切都太“对”了,对到乏味。
游戏主角的身世,必须是惨的,但又不能太惨,免得冒犯到谁;游戏的剧情,必须是黑深残的,但最后一定要给个伟光正的结局,让你感觉花70美刀是为了上一堂思想品德课;游戏的世界,必须是开放的,但所谓的开放就是让你在一百个设计雷同的问号之间疲于奔命,干着比外卖小哥还重复的活儿。
这些游戏就像是被阉割过的狮子,看着威猛,其实连隔壁的泰迪都打不过。
它们安全,它们正确,它们……无聊透顶。
这时候,你就会开始怀念那些蛮荒时代的暴君,那些不守规矩的混蛋,那些把“用户体验”当狗屁、却能给你带来最原始感官刺激的制作人。
他们做的游戏,BUG满天飞,平衡性一坨屎,剧情三观不正,但就是他妈的好玩。
因为那些游戏里,有活生生的人味儿,有创作者喷薄而出的表达欲,有那种“老子就是要这么做,爱玩玩,不玩滚”的混不吝精神。
今天,我们就要聊一个游戏圈的“法外狂徒”,一个BUG满身却战力爆表的传奇人物。
他不是一个具体的人,但他是很多人的集合体。
我们姑且,叫他“厨子”。
1. 当大厂还在PPT上画饼,厨子已经把屎山代码干上市了。
“厨子”不是科班出身。
他没在育碧流水线上拧过螺丝,也没在EA年会上听过CEO画饼。他的人生履历,就像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前两章还在牢里捡肥皂,第三章就成了上市公司的座上宾。
他的第一桶金,来自给游戏圈的“大帝”当白手套,专门干些上不了台面的脏活累活。
比如,别的公司还在用公关稿和KOL洗地,厨子已经组建了一支“水军巨魔”大队,直接下场肉搏,用最原始的互联网喷子战术,把竞品的评论区搅得天翻地-覆。
这活儿脏,但有用。
厨子靠着这股狠劲,拿到了他的启动资金,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瓦格纳”。
瓦格纳工作室的定位就很骚,它不做原创,专门接大厂的外包。
但它接的不是美术、不是音乐这些阳春白雪的活儿,它专门接“黑活”——那些大厂想做又不敢做,怕脏了自己羽毛的项目。
比如,一个主打“合家欢”的公司,想推出一个氪金凶猛、玩法恶臭的PVP游戏来收割市场,但又怕影响品牌形象怎么办?
简单,外包给瓦格纳。
游戏上线,瓦格纳顶在前面挨骂,钱嘛,大家三七分成。
说真的,这事儿就离谱。
瓦格纳做的游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糙,但带劲。
它们的UI设计像是十年前的页游,新手引导烂得一塌糊涂,BUG多到能让你怀疑人生。但它们的核心玩法,总能精准地戳中人性的G点。
要么是极度暴力的感官刺激,要么是极度诱惑的赌博式奖励。
它不跟你谈什么艺术,不跟你扯什么情怀,它就是要把多巴胺摁在地上,反复摩擦。
在大厂们还在为“游戏是不是第九艺术”争论不休的时候,厨子和他的瓦格ナー已经用一套B级片的打法,在市场的灰色地带杀疯了。
他深刻地理解一个真理:所有的游戏内容,本质都是情绪生意。
而他的生意,就是贩卖那些被主流市场压抑的、最原始的暴力与贪婪。
2. 英雄的内核,是把所有人都拉下水。
厨子和他工作室的封神之战,是在一个叫“巴赫穆特”的资料片里。
当时,游戏本体的开发商——我们叫它“克里姆林宫”公司吧,在一个重要版本更新上卡了壳。他们投入了海量资源,正规军程序员996了小半年,愣是没啃下这块硬骨头。
整个项目,眼看就要烂尾。
这时候,厨子上场了。
他带着他的瓦格纳雇佣兵——一群从各个社区招募来的野生大神和民间高手,用最野蛮、最不计成本的方式,对着“巴赫穆特”这个副本发起了冲锋。
克里姆林宫的正规军讲究流程,讲究代码规范,讲究写周报。
瓦格纳这帮人,不讲究这个。
他们唯一的战术就是“堆人头”,用无数次的试错和迭代,硬生生把屎山代码给盘活了。他们的开发日志,与其说是技术文档,不如说是一份死亡名单。
讲白了,不就是那点事儿么。
最终,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后,“巴赫穆T”版本,上线了。
这一战,让厨子和瓦格纳一战封神。
玩家们震惊了,他们第一次看到,原来游戏还可以这么做。没有光鲜的发布会,没有画饼的CG,只有血淋淋的战报和看得见的进度。
厨子成了玩家心中的战神,一个能打硬仗、能解决问题的“真男人”。
(插一句,这种人设在当下这个伪娘遍地的游戏圈,简直是降维打击。)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厨子的成功,刺痛了克里姆林宫那帮官僚的眼睛。他们既要依赖厨子的战斗力,又嫉妒他的声望,更害怕他这支不受控制的野路子队伍。
于是,各种骚操作就来了。
他们开始给瓦格纳“穿小鞋”,断粮草(卡预算)、抢人头(挖核心成员)、背后捅刀子(舆论抹黑)。
正规军嘛,打仗不一定行,内斗个个都是好手。
这彻底激怒了厨子。
他是个粗人,不懂什么办公室政治。他只知道,我的弟兄们在前面流血,你们这帮孙子在后面搞我?
于是,游戏史上最魔幻的一幕上演了——
一个外包工作室的头子,公开在社交媒体上,指名道姓地痛骂甲方爸爸,从项目经理一直骂到公司CEO,把那些见不得光的破事儿,全给抖了出来。
然后,他带着手下最精锐的部队,开着服务器,浩浩荡荡地朝着克里姆林宫的总部“莫斯科”进发了。
史称,“清君侧”。
这真的是疯了。我是说,这事儿真的、真的很疯狂。
整个玩家社群都炸了。
有人骂他疯子,有人赞他英雄。但所有人都必须承认,这哥们儿,是真性情。
他用一种玉石俱焚的方式,戳破了所有大厂皇帝的新衣。
他告诉所有人,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业界大佬”,不过是一群贪婪、虚伪又无能的官僚。
那一刻,厨子不再是一个游戏制作人。
他成了一个象征,一个反抗强权、挑战秩序的文化符号。他干了所有玩家在面对傻逼策划时,都想干却不敢干的事。
他成了我们的嘴替。
3. 悲剧的尽头,是所有人都怀念那个混蛋。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厨子的“武装讨薪”,在距离终点线200公里的地方,戏剧性地停止了。
没人知道中间发生了什么,只留下无数的传说和猜想。
再然后,就是一场离奇的空难,带走了一切。
厨子和他缔造的瓦格纳传奇,像一颗流星,划过游戏圈最黑暗的夜空,然后骤然陨落。
人死之后,一切都变了。
那些曾经骂他“粗鄙”、“野蛮”的人,开始怀念他的“真实”和“高效”。
那些曾经指责他“破坏规则”的人,开始意识到,正是他的存在,才让那些制定规则的人,不敢过于肆无忌惮。
他就像游戏里的一个BUG。
你在正常玩的时候,会觉得它很碍眼,很烦人。
但当这个BUG被修复后,你突然发现,整个游戏的难度,莫名其妙地上升了。那些你曾经可以利用这个BUG轻松吊打的BOSS,现在变得坚不可摧。
厨子就是那个让“克里姆林宫”公司感到难受的BUG。
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制衡。
他死后,一些开发者为他立传,一些玩家自发悼念他。甚至有一个叫“杜金娜”的知名社区运营,生前是他的铁杆粉丝,认为在这个冰冷的商业世界里,厨子这样强大的灵魂,也需要玩家的“祈祷”——也就是舆论支持。
而厨子也确实在杜金娜被竞品公司暗杀后,第一时间站出来,说要为她复仇,要让对手“为之震撼”。
这种江湖义气,在今天这个精致利己的互联网圈子里,几乎绝迹了。
他和她,都成了符号。
他们就像黑暗森林里两颗互相照亮的星星,用一种不那么“正确”的方式,守护着一些珍贵的东西。如今,星星都陨落了。
我们这个时代的游戏圈,还会再出现厨子这样的英雄吗?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当所有游戏都变得越来越“完美”,越来越“正确”的时候,游戏本身,也就离死亡不远了。
因为一个不允许BUG存在的世界,本身就是最大的BUG。
我们需要混乱,需要失控,需要那些敢于掀桌子的混蛋。
我们需要……更多的厨子。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