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美国校园狙击震惊全国,犹他谷大学枪声引发左右撕裂与安全警钟

9月10日中午,犹他州奥勒姆,犹他谷大学的帐篷活动正开到一半。现场三千多人,正在听查理·柯克谈“枪支暴力”。突然一声枪响,人群四散,舞台中央的柯克倒地,再也没起来。校警第一时间封控,救护车很快赶到,但伤口出血过快。主持人反复喊“趴下别动”,扩音器还在回响。太阳很晒,场面一度失控。

这不是常见的那种乱枪扫射,而是冲着一个人来的。子弹从大约两百米外击中颈动脉,只开了一枪,枪手干净撤离。没有旁人受伤,也没有再补一发。选在正午、公开活动、高人流,这说明目标明确。我的看法是,凶手就想让全美都看见。这和随机作案完全是两回事。

枪声不是从观众席里冒出来的,而是从校园内的“洛西中心”楼顶传来。活动本身是开放式问答,安检以场内为主。结果真正的威胁在远处高点。大学校园高楼多、出入口多,临时布防很难全覆盖。这一漏洞,在今天被击穿。同样的问题,很多学校也有。

FBI的初步说法很直白:高威力栓动式狙击步枪,具备远程精确打击能力。两百米外打中要害,不靠运气。要算风,要看弹道,还要掌握稳定的击发动作。这听着像受过训练的手。这样一来,公众的紧张感就更强了。

楼顶留下一把枪,是现在唯一明确线索。没有第二枪,没有烟雾弹,没有刻意制造混乱。枪手的进出路线目前还没公开,说明痕迹不多。作案前显然踩过点,知道摄像头在哪儿。和以往那种“我谁都打”的极端分子不同,这次就是“只杀一人”。

枪响后,FBI迅速接手,拉起联邦与地方的联合专案。很快发出监控截图:深色连帽衫、双肩包、年轻人,脸模糊。与此同时,悬赏10万美元,案件列入最高优先级。被弃置的步枪送去做DNA和弹道比对。现在,最可能打开突破口的,就是这把枪。

尽管如此,进展并不顺利。已有两人被误捕后放回,真正的枪手还在路上。身份不明,动机不明,车辆不明。时间一长,舆论就要自己找“答案”。这会把办案推向另一个方向。同样,它也会把社会情绪推高。

政界先表态。拜登、奥巴马罕见同声谴责政治暴力,呼吁保持冷静,看起来是在降温。白宫和国会两边都说要保护言论自由和公开活动。然后,网络上是另一幅画面。算法推动的对骂,几小时就把人群分成两个世界。

保守派阵营迅速把柯克塑造成“为说真话被杀”的人。马斯克发帖说:“一个人因说出真相被杀,这不是民主国家应有的样子。”很多右媒把这起案件和去年的特朗普遇袭连在一起。意思很清楚:我们一直被针对。这种叙事,会动员票仓,也会拉高筹款。

另一边,自由派账号翻出柯克生前关于“枪支暴力是代价”的说法,配上“回旋镖”的标签。冷嘲热讽很多,转发也多。结果是彼此更看不起彼此。媒体评论早就提醒过,“把对手当成不是同类的人”会带来更狠的语言,最后会带来更狠的行为。现在,相同的话又要被重复一遍。

放回到更长的时间轴。就在一年前,特朗普在宾州演讲时差点被狙击,子弹擦脸而过。更早还有多起政治人物遇袭。芝加哥大学的一项研究给出一个冰冷数字:10%的受访者认为“用武力阻止特朗普执政可以接受”,6.9%的人支持“用武力维护特朗普执政”。当一部分人不再相信程序能解决分歧,拳头和子弹就会进场。

接着看现实影响。柯克去世,右派更容易形成“烈士”叙事,活动口号会更硬。左派也会担心报复,线下活动可能缩减,安检升级,演讲改线上。公共空间会被恐惧挤压。话越少,误解越多。这不是朝好的方向走。

还有一个老问题又出现了。案发当晚,多家枪店人流增加,抢购子弹的队伍排到门口。市场上几只与枪械相关的股票盘中走高。因为这个,很多人更想“自己保自己”。美国社会熟悉的那条路又被走了一遍:枪击之后是购枪,购枪之后是更多枪在街头。

从安保角度,这次也敲了警钟。大学活动场地要不要做“高点清理”?临时安检要不要外扩到周边屋顶?主办方如何与警方共享路线图和摄像头位点?这些都要花钱,也要花人手。关键是,你做得再多,也很难做到零风险。主办者会犹豫,嘉宾会犹豫,学生也会犹豫。

同样不能忽视的是选举年的掰手腕。双方都在下棋,讲究的是气势和动员。一次震撼全美的定点行凶,会被两边都拿去当样本。一边说“我们被打压”,另一边说“你们的言论害人”。对话空间又被缩小一截。接下来几周,各州集会的安保成本都会上去。

国际上,这起事也被盯得很紧。欧洲媒体关心“美国还能不能保证公开政治活动安全”。一些亚洲媒体则把它和美国国内的抢地盘、枪文化、社媒撕裂放在一起看。盟友担心不稳定会外溢,敌对国家会放大嘲笑。美国对外形象,再被打了一下。这些外部回声,反过来又会影响内部情绪。

傍晚时分,犹他谷大学的草坪上,塑料折叠椅倒了一地,矿泉水瓶散在舞台脚边,白色帐篷被警戒线圈住,风一吹,布面发出“啪啪”的响,几名学生抱着书包远远张望。下一步,美国人会接受更严的安检和更少的公开活动,还是在投票箱里给出别的选择?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