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国把二十多个国家的领导人请到家门口,办一场历史性大事的时候,菲律宾悄悄干了一件大事。
他们在巴丹群岛的马哈陶镇,启用了一个全新的军事基地。
这地方,太敏感了。它像一把匕首,正好插在巴士海峡的咽喉上,距离台岛的直线距离,只有大约140公里。这个动作,显然不是心血来潮。
菲律宾海军发言人紧接着出来放话,调子起得很高。他说,菲律宾的战略重心正在转变,以前长期聚焦“安内”,现在,是时候“攘外”了。他还特意找了个理由,说有20万菲律宾人在岛内生活,军方“不可能不管”。
这番话听着像那么回事,但谁都清楚,这不过是摆在台面上的说辞。总统马科斯早在几个月前就预告过,台海一旦有事,菲律宾“肯定会被卷进去”。现在军方直接把基地修到了海峡边上,这已经不是“被卷入”的问题,而是主动把一只脚伸进了浑水里。
菲律宾军方为什么偏偏要挑这个时间点,搞这么一出?
原因很简单,也很有意思。
第一,脸上挂不住。中国这次盛会,请了东盟好几个重要成员国,马来西亚、越南的领导人都来了,唯独没请马科斯。在讲究圈子和面子的亚洲,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被排除在核心朋友圈之外,马尼拉需要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刷一下存在感,告诉所有人“我还在牌桌上”。
第二,仁爱礁的压力。那艘赖在仁爱礁的“马德雷山”号破船,状况越来越差,随时可能散架。菲律宾多次强闯补给都被中国海警拦截,眼看这条船撑不了多久。军方急需在另一个方向上搞出点动静,一来是向国内的强硬派展示姿态,二来也是向外界释放信号:我不会在南海善罢甘休。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背后有人在煽风点火。就在这个新基地启用前不久,对岸的外事部门负责人林佳龙,刚刚带队访问了菲律宾。前脚刚走,后脚基地就启用。你说这是巧合?这种级别的军事部署,没有长时间的策划和外部势力的默许甚至支持,是不可能完成的。
马尼拉的算盘,就是想把南海问题和台海问题捆绑在一起,引入更强大的外部干预,增加自己和中国博弈的筹码。
面对菲律宾这种近乎摊牌的挑衅,中国的反应却显得异常冷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降维打击”。
在海上,中国海警的船只依旧在相关海域进行常态化巡航,一切动态尽在掌握。没有升级对抗,也没有言语上的激烈交锋。这种策略,就是“守住底线、控制局面、稳住节奏”,任你风浪起,我自看风景。潜台词是:你的所有小动作,都在我的监控之下,但我不会跟着你的节奏起舞。
而在陆地上,中国的牌桌上,高朋满座。
当菲律宾在孤零零的岛上搞基地建设时,中国正在和东盟的朋友们谈论未来。2024年,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接近7万亿元人民币,逆势增长了9%。超过七千家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搞数字经济、绿色能源,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越南、马来西亚这些国家,之所以选择和中国握手而不是握拳,是因为他们清楚,地区的未来在于合作共赢,而不是选边站队,更不是把自己的国家绑上别人的战车。菲律宾的“攘外”口号喊得再响,也解决不了国内的经济问题。而中国能提供的,恰恰是东盟国家最需要的发展机遇。
这就在东盟内部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大多数成员国都在积极融入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框架,分享发展的红利。而菲律宾却在一条道上走到黑,试图把自己打造成外部势力对抗中国的桥头堡。这种做法,不仅无法真正威胁到中国,反而会让自己在东盟内部越来越孤立。
说到底,马科斯政府的这套组合拳,看似强硬,实则是一种战略上的短视。它赌的是外部势力的介入承诺,但忽略了地缘政治的根本逻辑——邻居是搬不走的。
一个国家的安全,终究要靠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共同发展来实现,而不是靠在敏感地带修建几个军事基地。靠喊几句“攘外”的口号,是换不来真正的尊严和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