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最近透露,王海大队的歼-20在对付接近我国领空的外军机时,直接由训练状态切换到实战,经过多次激烈对抗后将对方赶走。虽然报道里没有放出被歼-20驱离的外军机影像,不过稍微分析下,也能大致猜到来机的身份。
在隐身战机和常规战机的较量里,隐身飞机获胜总让人觉得理所当然,如果反而落败就容易被认为丢了面子。而常规战机只要哪怕一次成功锁定隐身机,都会被视作重大突破。每当这两类机型对抗,有关报道总是很快放出。至于隐身战机彼此之间的争锋,相关消息基本很少见。
假如被歼-20驱赶走的是F-15、F-16或者F-2,日美两国肯定早已高调宣称自家的四代机能够与中国的五代机叫板了。日美没有这样做,就说明被歼-20驱离的目标并非不具备隐身能力的F-15、F-16或者F-2,而极有可能是F-22或者F-35。原本自信满满想挑衅中国的日美隐身战机结果反而吃了哑巴亏,所以两国自然不愿主动公开这个消息。
其实歼-20要是在空中对抗中压住了F-35和F-22,这事怎么看都挺合情合理。毕竟F-22已经服役好多年了,有点上了年纪,而F-35在各种毛病上也是出了名的问题不断。
F-22被称作全球首款隐身战斗机,属于美国双发重型隐身机型。它诞生的时候,性能一骑绝尘,确实在同行里相当突出。1997年原型机首飞、2005年正式列装,2009年生产线宣告关闭,到2012年5月,最后一架才交到部队手中。
最年轻的F-22服役也已经有16年历史,服役时间较长的那批甚至服役了20年。一直以来,F-22都受到配件紧缺和维护效率低下的困扰。再加上雷达设备逐渐老旧,电子战性能也只能算一般。这样一来,虽然F-22在机动性上表现出色,但在态势感知方面的短板却挺明显。
F-35战斗机利用了后来居上的优势,无论是雷达系统、电子战设备还是光电侦察能力,各方面表现都相当不错。说到底,F-35定位是一款偏重对地攻击、机身较为厚重的单发中型隐形战机。
最大起飞重量在27到31吨之间,F-35全靠一台最大推力19吨的F-135发动机驱动。F-135的高涵道比让F-35的机身显得更为粗壮,考虑到B型机要实现垂直起降,整个F-35家族外形短胖,还有大弹舱是为了能装下2000磅的炸弹,这一切都让F-35看起来又胖又笨。在隐身战斗机里面,F-35的机动性一直排在较后的位置。
F-22战斗机虽然拥有不俗的机动性能,不过雷达表现不尽人意,机身也存在老化问题,可以说属于老化型号。F-35的雷达性能较为出色,但由于机身设计短粗,机动性能一般,也带有一些先天不足。歼-20处于服役黄金时期,搭载着先进雷达系统,飞行和作战机动性都非常优异,相比之下,F-22和F-35遇到歼-20,往往难以占到上风。
另外,相关报道中还特别提到“外军机逼近我领空”。F-22战斗机在执行空优任务时,作战半径只有800多公里,算是典型的“小短腿”,距离抵近挑衅任务的要求还有些差距,容易因为航程有限或者技术故障导致坠海新闻的出现。F-35A和F-35C的作战半径都超过了1000公里,勉强能满足相关需求,所以报道中提到的“外机”,很可能指的就是F-35系列战斗机。
歼-20对F-35形成压制,这基本不让人意外。F-35体型庞大,和造型灵活、采用鸭式布局的歼-20相比,机动性上就有明显短板。平时双方在训练时都带着龙勃透镜,只是模拟近距离空战,F-35还能凑合应付几下。要是真打起来,F-35估计会像五七空战里的阵风那样吃苦。单靠一架F-35,没有战斗体系做支撑,面对整体作战的体系化对手,结局除了被彻底压制也就没别的路了。